世界艾滋病日:科学防艾不再恐艾
世界艾滋病日:科学防艾不再恐艾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艾滋病,这个曾经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和防治工作,已经不再是无药可救的绝症。然而,社会上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依然存在。值此世界艾滋病日之际,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的真相,科学防艾,消除恐艾。
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球约有3990万人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当年新增感染者约130万,艾滋病相关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63万。在中国,截至2023年底报告存活的HIV感染者约129万。
这些数字看似遥远,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就在我们身边。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值得注意的是,艾滋病病毒在人体以外的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弱,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等不会传播HIV。
唾液会传播艾滋病吗?
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一个常见的误解是通过唾液传播。事实上,艾滋病患者的唾液中虽然可能含有微量HIV病毒,但其浓度远不足以引发感染。正常社交接触如接吻、共用餐具等几乎不会导致病毒传播。此外,唾液中含有的天然抗病毒成分能够灭活HIV病毒并阻止其复制,进一步降低了传播风险。
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仍需注意:当口腔存在溃疡或出血时,唾液中的血液可能增加病毒载量,此时深吻或其他直接接触可能导致传播。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在接触到含病毒唾液时,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艾滋病可以预防吗?
艾滋病是可防可控的。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 安全性行为:使用避孕套可以有效降低性传播风险
- 避免共用注射器:特别是静脉吸毒者,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 规范治疗性病:及时治疗性病可以减少HIV感染的风险
- 母婴阻断:通过药物干预和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可以有效防止母婴传播
此外,如果不幸发生了高危行为,应尽快到专业机构进行暴露后预防。目前,北京等地已设立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门诊,如果在72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艾滋病的方法,但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实现长期生存。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教授指出,如果及时发现并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免疫力不会因为病毒持续损伤而降低,其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年)》强调,所有HIV感染者无论CD4+T淋巴细胞水平高低,均建议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目前,国际上有七大类40多种抗病毒药物,国内也有五大类药物可供选择。通过合理的药物组合,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长患者生命。
如何进行艾滋病检测?
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HIV,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HIV抗体检测、HIV抗原检测和HIV核酸检测。其中,HIV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窗口期为3周;HIV核酸检测的窗口期最短,仅为1周。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应尽快到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尽早开始规范化治疗。同时,也要保护好个人隐私,避免不必要的歧视和恐慌。
结语
艾滋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但恐惧和歧视才是最大的障碍。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艾滋病,用温暖的心对待艾滋病患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终结艾滋病的流行,共享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