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人的避暑智慧:从饮食到养生的全方位攻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人的避暑智慧:从饮食到养生的全方位攻略

引用
人民网
7
来源
1.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05/c14739-40292591.html
2.
http://sd.cma.gov.cn/gslb/dysqxj/qxfw/qxkp/202407/t20240725_6446936.html
3.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05/c14739-40271584.html
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72432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E4%BC%8F%E5%A4%A9/6224705
6.
http://cpc.people.com.cn/n1/2024/0722/c64387-40282379.html
7.
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457471.html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三伏天的生动描写。作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三伏天让古人们也颇感困扰。那么,古人们是如何度过这段酷暑时光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避暑妙招。

01

三伏天的由来

三伏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国。据《史记·秦纪六》记载,秦德公二年(前676年)就有了“初伏”的记录。三伏天的计算方法也很独特,按照“干支纪日法”,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起,分别是初伏、中伏和末伏,通常在阳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

02

古人的避暑智慧

饮食篇:吃肉贴膘,喝冰解暑

在饮食方面,古人可是想尽了办法。《汉书·东方朔传》中就有“伏日,诏赐从官肉”的记载,这说明早在汉朝时期,皇帝就会在三伏天赐肉给官员,这种习俗被称为“贴伏膘”。而在民间,人们则会食用面条、瓜果等解暑食物。《魏氏春秋》中提到:“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种热汤面不仅能够解暑,还能使面色更加清爽。

唐代的长安城,富人们甚至会举行“冰宴”,用冰块制作各种冷饮和冰品。《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长安富家子,盛暑月,每差人于高山中采冰,镂为凤虬等形,置于雕盘中,四周以绢绮绩为裳衣,及至暑月,则置于堂中,以风轮扇之,其凛冽侵人,如入深冬也。”这种奢华的避暑方式,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

居住篇:冰鉴纳凉,风亭水榭

在居住方面,古人们也是费尽心思。唐代的富贵之家会用冰块制作冷饮和冰品,而普通百姓则会选择在风亭水榭中避暑。《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了宋代东京(今开封)市民在三伏天的避暑场景:“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通夕而罢。”这种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清凉的世界。

出行篇:早晚出行,避开烈日

在出行方面,古人也总结出了一套经验。《齐民要术》中提到:“早锄则草根带湿,易死;盛夏气蒸,则疾枯槁。”这反映了古人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劳作时间的智慧。在三伏天,人们通常会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出行,以避开正午的酷热。

养生篇:适度运动,调和阴阳

在养生方面,古人更是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他们提倡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还能在运动中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此外,艾灸、拔罐等传统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以驱散体内的寒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03

古人避暑的趣闻轶事

说到古人避暑的趣事,不得不提西汉名臣东方朔。《东方朔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三伏天,汉武帝为大臣们准备了肉作为节日福利。然而负责分肉的官员迟迟不到,东方朔等不及了,便自己上手,拔剑分了一块儿。面对众人的惊异,他振振有词地说:“三伏天肉最容易坏,大家快些分好快些回家,才是明智之举。”这种机智和幽默,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而白居易的避暑方式则别具一格。他在《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中写道:“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这种“心静自然凉”的境界,至今仍被许多人推崇。

古人的避暑智慧,不仅体现在具体的饮食、居住和养生方法上,更体现在他们顺应自然、享受生活的态度上。在那个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的年代,古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避暑方式,让我们在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一丝清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