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紫禁城左祖右社的艺术魅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紫禁城左祖右社的艺术魅力

引用
人民网
11
来源
1.
http://bj.people.com.cn/n2/2024/0727/c14540-40925554.html
2.
https://www.visitbeijing.com.cn/article/4JxWKW3RgBV?device=amp&device=amp
3.
https://www.sohu.com/a/853319615_121119018
4.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07/27/content_1968703.html
5.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7/29/content_26071656.htm
6.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982609
7.
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407/t20240728_3760860.html
8.
https://www.beijing.gov.cn/fuwu/bmfw/sy/jrts/202408/t20240806_3767173.html
9.
https://royal.cha.go.kr/CHN/contents/H105010000.do
10.
https://news.pku.edu.cn/xwzh/5d9e66d546d644b4b6e67133e0ecd6fc.htm
11.
https://j.021east.com/m/1722062505041907

2024年7月27日,印度新德里传来喜讯: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这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中轴线,全长7.8公里,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其中,位于天安门两侧的太庙和社稷坛,作为“左祖右社”的典型布局,见证了中国从王朝统治到现代国家的历史变迁。

01

左祖右社:古代都城的理想范式

“左祖右社”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重要原则,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称和谐的美学理念,以及尊祖敬亲、重农爱民的礼制思想。

太庙位于中轴线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期建造,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庙坐北朝南,主要由享殿、寝殿、祧庙构成,均沿中轴线依次递进。享殿规格与故宫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级的殿宇,老北京习惯称其为“天下第一殿”。大殿长68.2米、高32米、进深30.2米,双重檐庑殿顶,覆盖黄琉璃瓦,檐角装饰有仙人骑鸡和九个脊兽。整座大殿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台基下环绕着一排排张着大嘴巴且憨态可掬的螭首(排水龙头),每当大雨之时,就会出现“千龙吐水”壮观景象。大殿内有68根金丝楠木大柱,每根直径达1.2米,高度为13.32米,殿内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金砖,这些结构和装饰,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明清皇家建筑的奢华与辉煌。

寝殿位于享殿北面,是平日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寝殿的设计和装饰也体现了对皇帝的敬仰,如使用金箔贴成的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等细节,展现了皇家的尊贵和庄严。祧庙位于寝殿之后,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为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祧庙的概念,在古代文献中《汉书·王莽传中》、唐韩愈的《禘祫(dì xiá)议》以及清昭梿的《啸亭杂录·太庙后殿》等中都有所描述,强调了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春秋孔子及其门徒共同编纂的《礼记·祭法》中,提到了王室设立七庙的规定,包括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等,这表明祧庙不仅是祭祀的场所,也是家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太庙中的祧庙,有隔墙将其与寝殿分隔开,寓意让皇家远祖先贤们得到更好的休息。

社稷坛位于中轴线西侧,原为皇家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场所。社稷坛的祭祀仪式,包括迎神、升坛、上祭品、奏乐、献舞、上香、跪拜、读圭、出圭、送神等,一套繁琐的礼仪大约需要二三个时辰。若赶上天气不好或刮风下雨,祭祀仪式便改在坛北的拜殿中举行。对着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主”,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坛中还有一根木制的“稷主”。坛中所铺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每年春秋二祭由顺天府铺垫新土。明弘治五年(1492年)将所铺坛土由二寸四分改为一寸,后皆遵此制。社祭坛上铺有取自中国东南西北中的土,分为中黄、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九和五都不是简单的数字,天数九为最大,地数五为最大,在各领域中,五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代表东西南北中的五方,因此,五色土象征着中华民族幅员辽阔的疆土。

02

太庙:皇家祭祀的庄严圣地

太庙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据《清会典》记载,每年皇帝万寿和夏至、冬至三个节,都要举行皇帝亲自参加的大典。太庙每年的祭祀种类一般有三种方式和规格。大祀为皇帝亲自祭拜,中祀少有皇帝亲祀,常规时派官员祭祀。清代皇帝祭祖时间,有三个时段。每年春夏秋冬的首月,即农历1月、4月、7月、10月举行的祭典称“时享”,每年岁末举行的祭典称“祫祭”,祫祭是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陈设金漆雕龙雕凤帝后神座及香案供品等。

乾隆时期,每年到太庙的亲祭,乾隆皇帝都要用诗和述事文字记述下来,向先祖告知他的心声和一年所要做的大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夏天,乾隆于孟夏(农历四月)时节去太庙,写下一首御制平定准噶尔告祭述事诗:告成蠲祀异尝蒸,太室薫风瑞霭凝。梗化昔延六十载,怀恩今挈百千朋。伊犁辽阻奚堪恃,列祖威灵实式凭,久计永安方廑念,敢因蒇事忘兢兢。

清代前期的新疆以天山为界,北路为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控制,南路为大小和卓所据。康、雍两朝,准噶尔置备军械,结引外族,致使漠北边疆的战火连绵不绝。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式打响,一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才宣告结束,长达近70年。乾隆初年,天山南北仍处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的统治之下,但此时准噶尔内乱频生,部众离散,终使乾隆下定决心,借助武力彻底平定叛乱,并且制定了“两路进兵,直抵伊犁”的进攻战略。清军经过多年远程奔袭,展开大小十余次战斗,两定准噶尔,再定大小和卓部。乾隆皇帝终于实现了康、雍未竟之志,“收自古以来未收之地,臣自古以来未臣之民”,确定了此后中国疆域的基本轮廓。此后,乾隆还让宫廷画师郎世宁将平定准噶尔之乱及大小和卓部的图绘成一组,流传下来。

辛亥革命以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才辟为和平公园。不过,根据档案记载,在抗战期间,太庙一度成为屯粮之处。据档案记载,1945年10月,据市民任叔泰函报,称太庙封存了大量白米,另外,东郊和西郊的食库存粮堆积如山,甚至有的已经发芽。时任北平市长的熊斌签署训令,要求查清市民函称太庙的粮食和东西郊食库存粮一事,并将粮食贬价出售,使粮价回落。接到训令后,内六区警察分局迅速派第一分驻所警官前往太庙内调查。驻守此处的是故宫博物院警卫队分队,队长伊文寿称,这些粮食是在1944年10月和11月,日伪时期的食粮公社在此存放的。食粮公社的社长雇人运来白米后,存放在太庙东西配殿里,在外面贴上封条。1945年10月25日,粮食部北平粮政特派员办事处派员前来核查,太庙里确有存粮一万余包,遂重新进行封库,在各门外贴上新的封条,并有专人值守。到了1946年1月26日,内六区警察分局报称,太庙西庑有粮食部存放的大米,经该部第四库主任司景圣监视,已经发给国民党军队。经过东郊警察分局调查,日本人在东西郊存粮的事,也是真的。日本商人在东郊皇木厂前街八号开了酱油厂,存放了千余袋小麦和黄豆。日本投降后,这些粮食已被国民政府参议吴景南接收查封,并派宋志南驻厂看管。西郊警察分局在管界内三合栈仓库内,查出玉米69048袋、高粱5857袋、谷子1418袋、小米330袋、大豆35袋、蚕豆154袋、小麦4031袋、大麦1203袋、玉米粉28268袋、豆粕粉220838袋,另外还有白薯干、二等粉、三等粉等大量粮食,由政府特派员办公处接收。

03

社稷坛:从皇家禁地到百姓乐园

社稷坛在民国时期经历了重要的转型。1914年10月10日,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京都市政督办的朱启钤,向普通市民们打开了社稷坛的大门。在他的主持改造下,在南面辟一门(今中山公园南门),后又在西辟一门(今西门),东有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春明馆、绘影楼、唐花坞、水榭、四宜轩,北有格言亭等,为适应新的功能要求,园中还安放了多块清代宫苑中的名石,让这里成为百姓乐园。

中山公园内的来今雨轩、春明馆等,是民国时期重要人物的社交场所。著名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先生的代表作《啼笑因缘》便诞生在这里。那是在1929年5月,张恨水在来今雨轩举办的欢迎上海新闻记者东北视察团的宴会上,与《新闻报》严独鹤先生相识,严独鹤先生向他约稿,张恨水爽快地应了下来。一曲爱的悲歌,就此诞生。据《鲁迅日记》记载,自1917年至1927年,鲁迅先生曾27次到来今雨轩就餐、饮茗、交谈、阅报、翻译小说,他翻译的小说《小约翰》便是在这里完成的。另外,陈垣、陈寅恪、萧乾、蔡锷、冰心、叶圣陶、李大钊、高君宇等社会名人也多次到来今雨轩饭庄就餐。

习礼亭,位于南坛门南侧,原址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1915年4月移建此亭到中山公园。习礼亭原为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贡使等演习朝觐皇帝礼仪之用,故名习礼亭,亦称演礼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鸿胪寺被焚,此亭幸免。不久英军强占鸿胪寺做操场,清政府被迫将习礼亭迁至户部街礼部衙门院中。

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把中央公园改为中山公园。此前,孙中山灵榇于1925年3月19日移至社稷坛北的拜殿停灵,在4月2日移厝至西山碧云寺。1929年移灵中山陵,档案记载了孙中山先生的灵榇恭移路线由西山碧云寺开始经玉泉山、青龙桥、万寿山、海淀街进西直门经新街口、西四牌楼、西长安街、西长安牌楼、西三座门、西长安门、天安门、中华门出正阳门至东车站的路线。路线中的西四牌楼、西长安街牌楼、西三座门和中华门等早已拆除,成为档案和老照片中可以觅到的难得旧影。

04

文化传承:从王朝到现代的跨越

“左祖右社”的布局,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体现,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的转型,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如今,太庙和中山公园已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太庙作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定期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和演出;中山公园则以其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着市民和游客。这种从皇家禁地到公共空间的转变,正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缩影。

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为“左祖右社”这一传统布局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更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在新时代,太庙和社稷坛将继续见证中国的发展,展现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