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中的关键力量
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中的关键力量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了淮海战役,这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战役初期,华野主力从山东临沂、梁邱、藤县一线向陇海铁路东段疾进,兵锋直扑黄百韬兵团驻守的新安镇。
精妙的战略部署
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集中华东野战军主力10个纵队围歼驻扎在新安镇为中心地区的国民党军黄百韬第七兵团;以3个纵队和江淮军区两个旅分别从北南向运河铁桥两岸攻击,阻击运河西岸李弥兵团东援和切断黄兵团西逃徐州之路;以山东兵团3个纵队从鲁西南地区南下,进至徐州以东大许家一线,和在徐州西北佯动的三纵、两广纵队等部造成围攻徐州之势,隐蔽我围歼黄兵团之战役企图。
迅速调整作战方案
然而,战况瞬息万变。11月8日上午,华野侦察分队发现黄百韬兵团已从新安镇西撤。粟裕当机立断,迅速调整作战部署,将原定的进攻计划改为追击围歼。他将部队分为三个追击集团:
- 以4、8两个纵队组成北集团,在陇海路以北追击
- 以1、6、9三个纵队组成中集团,在陇海路以南追击
- 以苏北兵团2、12和中野11纵三个纵队组成南集团,实施深远迂回追击阻截
同时,粟裕还命令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指挥7、10、13纵从台儿庄以北地区迅速南下,进至陇海路大许家、曹八集地区,向西组织防御,阻止徐州之敌东援黄兵团,并切断黄兵团西退之路;命在宿迁、睢宁以北的11纵和饶子健部迅速北上向赵墩至运河桥东西一线陇海路攻击,阻截黄兵团西撤。
关键的阻击战
最先和黄兵团接火交战的是饶子健部。8日上午,饶子健去11纵和纵队司令员胡炳云研究原战役计划规定的两部协同向赵墩至运河桥攻击,配合向运河车站攻击的4纵和向炮车地区攻击的8纵作战,阻击部署在碾庄的李弥兵团东援驻新安镇黄兵团。午后,接野司命令后,立即调整部署,指挥34旅和独立旅向运河桥方向攻击前进。11纵则从赵墩方向向运河桥攻击前进。两部于9日拂晓前在运河桥以西地区会合,随即展开激战,成功迟滞了黄百韬兵团的西撤行动。
决定性的围歼战
11月11日夜,华东野战军在距离新安镇以西60公里的碾庄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合围。经过近一个月的激战,黄百韬兵团被全歼,黄百韬本人也在战斗中阵亡。
淮海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历时66天,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密切配合,共歼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部队,计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降3.5万余人,改编2.8万人;国军将领被俘124人,阵亡6人,投降22人,叛变8人。被消灭国军统计中还不包括溃散和逃亡人数),此外还击退由蚌埠方面屡次北援之第六、八两个兵团。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消灭了国民党军在华东战场的主力,也为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华东野战军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的卓越战略指挥能力和顽强战斗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