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春节习俗的奇妙交融
中医药文化与春节习俗的奇妙交融
在新春佳节之际,让我们一起探索那些藏在传统习俗中的中医药智慧。从对联到饺子,从爆竹到屠苏酒,这些流传千年的习俗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更蕴含着独特的医药智慧。
对联与中医药
在秦汉以前,我国就有挂桃符的习俗。古人认为桃符具有“治鬼辟邪、禳灾已病”的功效,最早的桃符是将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挂在门的两侧,以驱鬼避邪。
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逐渐演变出两个分支:一种是将“神荼”和“郁垒”的画像贴在门上,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门神;另一种则发展成了“春书”,也就是春联的前身。
在桃符(对联)上也会经常写上有关中医药的内容,如:“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吃饺子与中医药
关于春节传统食物“饺子”的诞生与“医圣”张仲景有关。据说,有一年冬季气候特别湿冷,不少穷苦百姓的耳朵都患上了冻疮。于是,张仲景叫弟子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把韭菜、茴香、生姜、羊肉、辣椒等,与一些祛寒药材一起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下锅煮熟,在汤里配上醋、黄酒、葱末,分给乞药的病人。后世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医德,渐渐地就流传下来这一习俗。
饺子不仅营养、美味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文化内涵。它阴阳平衡,五味调和,粗细搭配,谷菜配合,刚柔相济,包容中庸,吃一口饺子,吃下去的不仅是营养,也是文化。
燃爆竹与中医药
在古老传说中,有一种叫“年”的怪兽,特别能睡,一年睡足364天,到了除夕夜,就出来找东西吃,人与畜都不放过。
为了吓跑“年”这种怪兽,人们就把竹子烧得噼里啪啦响,“爆竹”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古人还认为鞭炮中的硫磺燃烧后可以避疫消毒,所以放爆竹有驱邪攘灾、祛病除疴、除旧布新之寓意,旨在祈求人畜平安,一年顺利。
王安石有首诗《元日》,有这么两句话,“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就引出了过年的下一个项目。
屠苏酒与中医药
屠苏酒,又名岁酒,一般是除夕的时候喝,也可以外延为过年时节喝的酒。
屠,就是割;苏,就是药草。屠苏,就是采了药草来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苏酒」。
据传此酒乃东汉医圣华佗所创。晋代葛洪就将屠苏酒称为“此华佗法”,并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述了最早的屠苏药方,包含大黄、川椒、白术、桂心、桔梗、乌头、菝葜等。这一名方传承千年,《四时纂要》《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均有载录,备受推崇。唐代孙思邈称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明代李时珍亦称“元旦(即今日之春节)饮之辟疫疠”。
因为春节是一年之始,阳气已升,阴寒未散,人们易感受外邪,患疫疠之病,而屠苏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病之邪的功效。因此,“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到了清代,不但在春节时饮用,至端午节亦可饮用,用以驱虫、祛毒、逐邪、健身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