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教授详解:高胆固醇血症如何引发心血管病?
李建平教授详解:高胆固醇血症如何引发心血管病?
高胆固醇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其引发心血管病的具体机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李建平教授在该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本文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详细解读高胆固醇血症如何引发心血管病,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案。
发病机制:血脂变异性与心血管风险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脂水平的变异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一项针对1792名PCI术后患者的随访研究中,中位随访期为65个月,结果显示共有114名患者发生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在调整了多个潜在混杂因素后,研究确认了LDL-C变异性作为PCI术后患者MACCE独立预测因子的地位:具体而言,LDL-C的均值独立变异(cVIM)每增加一个标准差,MACCE的风险升高34%。
此外,一项涵盖九项临床试验、共计4976名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综合分析,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评估了脂质变异性与临床结局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百分比(DPAV)之间的联系。研究显示,LDL-C的变异性与DPAV的增加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这不仅提供了脂蛋白波动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直接相关的证据,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LDL-C变异性能够预测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
李建平教授: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管控
李建平教授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领域有着深入研究。FH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先天性LDL-C异常增高,早发性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遗传模式主要是单基因病,少数符合多种遗传模式。主要机制是功能缺失性突变LDLR、ApoB、LDLRAP1和功能获得性突变PCSK9。
在FH的诊断方面,目前广泛应用的是2019年EHJ杂志中提到的荷兰的临床诊断标准。此外,英国的“The Simon Broome diagnostic criteria”和“Make Early Diagnosis and Prevent Early Deaths (MED-PED) criteria”也提供了不同的诊断思路。
对于FH患者的风险管控,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 临床因素:高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慢性肾脏病
- 脂代谢表型:LDL-c水平及暴露时间、Lp(a)水平、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残粒及HDL-C水平
- 行为因素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评估也非常重要,包括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冠脉和颈动脉斑块负荷等。这些指标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最新治疗进展
在治疗方面,他汀类药物仍然是降低胆固醇的主要药物。然而,对于一些高风险患者,仅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降脂效果。新型降脂药物如PCSK9抑制剂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这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LDL-C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仍然是基础治疗措施。合理的饮食控制、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保持健康体重等措施在改善血脂代谢和减少心血管风险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李建平教授强调,对于FH患者,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高胆固醇血症通过影响血脂变异性,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李建平教授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指导。通过早期诊断、合理用药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