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除夕:那些让你泪目的诗句
古人笔下的除夕:那些让你泪目的诗句
除夕,作为农历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传统习俗。其名称源于“岁除”之夜,“除”寓意去除旧岁,“夕”则指夜晚。据记载,《吕氏春秋·季冬记》中提到了这种驱邪仪式,而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首次明确使用了“除夕”一词。
在古人的笔下,除夕是一个充满温情与诗意的时刻。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感受古人眼中的除夕夜。
王安石的《元日》:热闹与期待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除夕夜的热闹场景。爆竹声中,旧的一年悄然离去,春风带来了温暖的气息。家家户户都在享用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诗中“曈曈日”形容初升的太阳,象征着希望与新生。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则体现了古人更换桃符的习俗,寓意着辞旧迎新。
苏轼的《守岁》:时光与感慨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苏轼的《守岁》则展现了另一种除夕景象。诗中以“赴壑蛇”比喻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感慨。但同时,诗中也描绘了儿童们欢闹守岁的场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苏轼借此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哲学:珍惜当下,努力把握每一个瞬间。
李世民的《除夜有怀》:宫廷的繁华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
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作为帝王,李世民的除夕夜自然与众不同。诗中描绘了宫廷除夕的盛大场面: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诗中“万亿寿”和“九重城”都体现了皇家的气派与威严。
白居易的《除夜》:个人的感慨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白居易的除夕夜则充满了个人的感慨。诗中以“病眼”和“老心”自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最后一句“便是平头六十人”更是直接点明了自己的年龄,流露出对岁月的深深感慨。
杜审言的《除夜有怀》:家庭的温馨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
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作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的除夕夜充满了家庭的温馨。诗中描绘了家人围坐守岁的场景,红烛、暖酒、欢笑,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这种温馨的氛围,或许也是杜甫童年记忆中的一部分。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除夕夜的不同场景,更展现了古人在这一特殊时刻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新年的期待,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既有个人的感伤,也有家庭的温馨。这些情感跨越了时空,与我们现代人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动人心弦的诗句,感受古人笔下除夕的独特魅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除夕始终是中国人最温暖的节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