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讲义)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讲义)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源远流长,从夏代的“校”到明清时期的国子监,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古代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及其职能,带您领略中国古代教育的辉煌历史。
庠、序、国学和乡学
在教育方面,古今差异很大。古代教育资源奇缺,能享受教育的人很有限。古代有政府办的学校,有社会兴办的书院,也有底层的私塾。按照《礼记》、《孟子》等典籍的记载,夏代就已有学校,名为“校”。典籍的解释是,“校者,教也。”其主要教育内容为祭祀礼仪和射御、书、数的教育。后世称为一般学校的名称。
庠(xiáng)为周朝学校的名称。《孟子》说:“庠、序,养也。”就是说庠原义为养,庠源于虞舜时期教养机构。重点利用养老的活动,对青年一代推行孝悌教育。(庠生为科举时代府、州、县学的生员,明清时代为秀才的别称)。序为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起初是教射之地,后发展成为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包括教育子弟)的场所。礼乐、习射宗教教育为主要内容。(庠序并称指地方学校,也泛指学校)。
国学:先秦学校分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最初是指东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是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和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为主,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小学尤以书、数为主。后世的国学为京师官学的通称,主要指太学和国子学。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立的学校。周代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
泮宫、稷下学宫、太学、成均
泮宫:即学官。周代王畿内的太学叫辟雍;在诸侯国的太学叫泮宫。在泮宫前有一个水池,形状如半月形,叫泮水。后代沿袭其形制。明清州县考试新进生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故入学又称入泮或游泮。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都曾在此讲学。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当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成均:指古代大学,又泛指官办的最高学府。
六艺、国子学、国子监、监生、诸生
六艺:周代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指礼、乐、射、御、书、数。又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国子学: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国子是指公卿大夫的子弟。晋朝时规定,只有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才允许进入国子学,而太学则是六品以下官员的与庶民俊秀子弟求学之所。国子学和太学均为最高学府。当两者都设立时,国子学的对象属于更高统治者的子弟。
国子监:汉魏时所设的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朝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可取得监生资格。明清两代是指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金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精舍、私塾、司徒、学官、博士、助教、学正、祭酒、司成
精舍:又称精庐,系汉代的私立学校,后泛指私家书斋、学舍,也就是集生徒讲学之所。宋代以后,有的非官办书院也称精舍。此外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也称精舍。
私塾:古代民间教读书的地方,为私学的一种。一般都是富有的人家在自己家里设立书馆,教授自己的子女或同宗族的孩子学习。学习的课本是《童蒙训》。
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汉哀帝时成为“三公”之一。东汉起改称“司徒”,历代因之,明代废。
学官:又称教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也是官学教师的统称。周代设有专职教育官师氏(或尊称师),掌教武艺。有大师、小师的级别。教师的职责是教授音乐、射箭、道德、礼仪等,这是早期的专职教师。
博士:古代官名,源于战国。当时齐国曾置博士之官。西汉博士通晓古今,职责主要是掌管书籍文典,以备顾问,为太常属官,官秩约为六百石,员额多至数十人。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宣帝时增至十二人。博士置弟子,初为五十人。武帝后,博士专门负责经学的传授。唐代置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另有律学、书学、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之称,均为教授官员。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员。
助教:学官名,又称国子助教,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职责。又指地方学校的学官。元代路、下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司成:官名,指古代教国子(贵族子弟)之官。后为国子监祭酒的别称。唐高宗时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不久恢复国子监之名。但文人仍常用司成之一名为祭酒的别称。
司业、学政、教授、教习、讲读
司业:学官名。隋以后国子监置司业,为国子监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儒学训导之争政。清末废除。
学政:学官名,为提督学政的简称,亦称督学使者,俗称学台。清朝雍正年间(1723至1735年)始设,每省一人,按期去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由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由进士出身者选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任期内按钦差待遇,与督抚平行。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物。
教习:学官名。掌管课试之事。明代宣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后改为礼、吏两部侍郎二人)任教,成为“教习”。清代沿用此制,翰林院设庶常馆,由满汉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官学中也有蛇教习者。
讲读:官名。唐朝开始设集贤院侍讲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职掌讲论文史,备君主顾问。宋代沿置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其次则为侍讲侍读,都是以其他官员之有学问者兼充。明清则列为翰林院额定之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掌撰著记载等事,又有侍读、侍讲,掌管读经史等事,合成称讲读。
教谕、提学、小学、左学、书馆
教谕:学官名。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元明清县学也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明清时县学教谕的别又称为司训。
提学:官名。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在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州县学政。金代设置提举学校官,元代有儒学提举司,清设督学道、提学使等,俱简称提学。
小学: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始于西周,此前称下庠、西序、左学等,其后名称不一。官学如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如书馆、乡塾。近代小学始于19世纪末。
左学:相传殷代的小学,西周为国学之一种。一说右学﹑左学皆太学,同在城郊,实为一学,但有楹东﹑楹西之分。《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左学﹐小学也。”唐李华《含元殿赋》:“盖左学之遗制﹐协前王之讲德。”
书馆:汉代教授幼童的蒙学,也称小学。书馆以教儿童识字为主。
乡塾、右学、瞽宗、四学馆
乡塾:古代乡间学堂,旧时乡里进行教学的地方。
右学:古代属于大学性质的教育机构,古人以西为右,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称右学。
瞽[gǔ ]宗:殷代乐人的宗庙和学校。周代为大学的一种,五学之一。因位于辟雍之西,故也称“西雍”商代大学的特有名称。当时的大学以乐教为重,其教师称乐师。乐师在学中祭祀其先师为乐祖,学也就成为乐师的宗庙。瞽宗是殷商时期出现的,是中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后借指最高学府。
四学馆:南朝宋设立的儒、史、玄、文单科大学。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在京师(今江苏南京)开设四学馆:由雷次宗主持“儒学馆”;何承天主持“史学馆”;何尚之主持“玄学馆”;谢元主持“文学馆”。四馆各就专业招收生徒,从事研究,开了中国古代设置专科学校的先例。
总明观、六学二馆、武学、义学、社学
总明观:南朝宋明帝时,中央政府设置了兼具讲学、科研双重性质的总明观。南朝宋不立国子学,元嘉十五年(438年),立玄学、儒学、文学、史学。泰始六年(470年),立总明观,设祭酒一人,主四学。四学各置学士十人。总明观祭酒职类似国子祭酒。这一机构至南朝齐称学士馆,南朝梁称集雅馆和士林馆;北朝的北齐称文林馆;北周称麟趾学和通道观等。
六学二馆:唐朝继承隋朝的教育制度,并加以发展和完善,先后增益开设了“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这是大唐的最高学府,不过崇文馆设立于贞观十三年,在贞观十一年,长安只有一个弘文馆而已。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武学: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正式设立,数月即废。熙宁五年(1072年)复置,南宋、明代承袭。
义学:清代在州县的地方学校,这是相对省立的书院而言。凡是州县子弟年龄12岁以上,20岁以下者均可入学。对于贫困的学生,还发给薪水。
社学:在乡镇的地方学校。清代中叶之后,逐渐成为地主阶级办的“团练”、“御盗贼”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