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张栻教你如何“期冀”
宋代诗人张栻教你如何“期冀”
“莫作周南叹,终期冀北程。”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在《谢胡掾惠诗》中的名句,不仅展现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表达“期冀”的宝贵启示。通过学习他的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希望和动力。
张栻其人
张栻(公元1133年—公元1180年),字敬夫(也有写作敬甫),又字钦夫、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省)人。他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张栻的思想接近程颢,主张知先行后说,认为有了“知”可更好地指导“行”。在治学方法上,强调不以“贤圣之言”为准绳,主张“明理居敬”。同时,张栻力主抗金,誓不言和,勇于指斥时弊。其在宋代理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融家学和胡宏湖湘学为一体,形成南轩学,使湖湘学派成为南宋时期重要的理学流派。
《谢胡掾惠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为感谢胡掾赠诗而作,表达了对胡掾诗作的赞赏和两人之间的友谊。诗中写道:“一见知心事,旋观慰月评。慈祥汉循吏,儒雅鲁诸生。莫作周南叹,终期冀北程。新诗连夜读,梅影伴孤清。”
首句“一见知心事”表明张栻在初次阅读胡掾的诗作时,就能迅速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深意。紧接着“旋观慰月评”则描绘了张栻沉浸于对诗的品味,仿佛与月亮相伴,感受着那份超然脱俗的美好。
第三句“慈祥汉循吏,儒雅鲁诸生”中,“慈祥汉循吏”指的是历史上以德治国的汉代循吏,而“儒雅鲁诸生”则是形容文人的风度和学问。这里张栻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赞扬胡掾不仅诗才出众,更有君子之风。
“莫作周南叹,终期冀北程”的解读
第四句“莫作周南叹,终期冀北程”表达了张栻希望自己的文学成就能够超越古人,如同周南、冀北那样留名后世。这里的“莫作周南叹”是自谦之词,显示出诗人的谦逊与志向。
“周南”和“冀北”都是古代地名,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文学成就。张栻通过这句诗,既表达了对胡掾诗作的赞赏,也展现了自己对文学的谦逊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
张栻的“期冀”理念
张栻的“期冀”理念贯穿于他的诗词创作中。他不仅在《谢胡掾惠诗》中表达了对文学成就的期待,还在其他作品中多次提到“期冀”。例如,在《送程荣州被召二首》中,他写道:“客向江南去,人言冀北空。”在《送陈商霖》中,他写道:“日落江东莫,人归冀北空。”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张栻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理想的追求。
张栻的“期冀”理念与他的理学思想密切相关。他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同时又要有谦逊的态度。这种理念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结
通过分析张栻的《谢胡掾惠诗》和相关诗句,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期冀”的理解既包含了对未来的期待,也包含了对现实的谦逊。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也贯穿于他的理学思想中。张栻的“期冀”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对未来的期待,又要脚踏实地,谦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