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最新修复技术大揭秘:乾隆御稿箱重现光彩!
故宫最新修复技术大揭秘:乾隆御稿箱重现光彩!
近日,故宫博物院再次展示其精湛的文物修复技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乾隆御稿箱的修复过程。这件珍贵文物在经过数月的精心修复后,终于恢复了昔日的辉煌。修复团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传统工艺,成功地让这件历史瑰宝重获新生。通过这次修复,不仅展现了故宫文保科技部的专业能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到文物修复这一重要领域。
乾隆御稿箱的修复堪称一次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据故宫摄影师韩童介绍,仅补漆面这一道工序就多达120层,对颜色的要求更是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任何细微的色差都可能导致整个修复工作的失败。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故宫修复团队一贯坚持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主任屈峰表示,文物修复工作与医学有相似之处,都是在为对象“延年益寿”。目前,故宫博物院拥有186万余件珍贵馆藏,包括古书画、古器物、宫廷文物、书籍档案等。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故宫文保科技部采用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达到最佳修复效果。
在镶嵌修复组,组长孔艳菊带领团队成员修复了一对花梨木嵌玉石人物顶竖柜。由于时间久远、胶黏剂老化等原因,嵌件缺失严重。修复团队通过仔细观察残留的胶黏剂痕迹,绘制轮廓,确定形象,再进行下料、切割、锼形、拼接、雕刻等工序,最终完成了修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传统技艺,还要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如鸟类观察手册等,以确保修复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木器修复组副组长刘恺在修复一件清代黄花梨翘头案时,借助新技术发现了木质包镶工艺的运用。这种工艺在清宫中是从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出现的,这一发现为文物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了提高修复效率和准确性,团队还计划与林科院木材鉴定中心合作,开发一套智能木材鉴定识别系统。
漆器修复组组长闵俊嵘强调,修复文物不仅要掌握高超的技艺,更要深入了解与文物相关的文化背景。比如修复古琴时,不仅要学习弹琴,还要研究制琴工艺。这种“格物”的精神,体现了故宫修复团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故宫的修复技艺传承有序,许多工匠世代相承,同时也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和借鉴外界的工艺技巧。他们是故宫文物的守望者,也是文物的维护者。大众在观瞻文物时看不到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的熠熠光彩却与那些文物同在。
在故宫,文物修复团队人人身怀绝技,有各自擅长的领域,且专业知识丰富。其中既有王津、王有亮这类国家级非遗修复技艺传承人,也有屈峰、巨建伟这些美术院校毕业的艺术家,同时还有众多名校毕业的科技保护领域的高材生。他们因各自的缘由来到这里,共同守护着国宝文物。他们以工匠为职业,发扬着工匠精神,但并没有被工匠的身份所束缚,传承修复技艺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深造钻研,实现更广阔的人生价值。
文物修复者需要将自身情感倾注于文物之上,这是一个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器物对话的过程,人与物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修复者以自身观物,以文物反观内心,全身心投入修复当中。手艺、守艺、守住寂寞。韩童说, 或许这就是古人“格物”的精神。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工作,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保护,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修复师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历史得以延续,让文化得以传承。正如韩童所说:“站在历史的遗存面前,个体如此的微不足道,却又具备伟大的超越性。”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正是故宫修复团队最宝贵的财富。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工作,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保护,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修复师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历史得以延续,让文化得以传承。正如韩童所说:“站在历史的遗存面前,个体如此的微不足道,却又具备伟大的超越性。”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正是故宫修复团队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