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灵蛇起舞迎新春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灵蛇起舞迎新春
2025年是农历乙巳蛇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灵蛇起舞·喜迎春”新春文化系列展,通过115件(套)与蛇及春节传统习俗相关的馆藏文物,展现了古人与蛇的有趣互动。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从巴人对蛇的崇拜,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蟠虺纹,再到汉代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形象,蛇的形象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
在古代巴人文化中,蛇与白虎是最重要的图腾。《说文解字·巴部》记载:“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这种对蛇的崇拜,不仅体现在文字记载中,更在各类器物上留下痕迹。例如,战国时期的蛇首铜带钩,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巴人对蛇的尊崇。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蛇的形象在青铜器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蟠虺纹频繁出现在铜缶等器皿之上。虺,是古书中所记载的一种毒蛇。蟠虺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目光。它以蟠屈的小蛇形象巧妙地构成几何图形,那繁缛细密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营造出一种华丽而神秘的氛围。
古人对于蛇的喜爱与推崇,并不止于将其形象运用在配饰和器皿上。他们还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全新且独特的蛇的形象——人首蛇身。这一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早在史前的陶器纹饰中,人首蛇身的形象就已初露端倪。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商周时期,人首蛇身的图像变得更加明确、清晰。而到了汉代,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形象更是大量涌现。“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形象,既是人蛇强大力量合一的象征,也是生殖崇拜的反映。”杜芝明解释道。在古人眼中,伏羲和女娲代表着生命的起源与延续,他们人首蛇身的形象,承载着人们对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美好祈愿,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在人类与自然的漫长互动历程中,蛇因其独特的习性和强大的力量,一直是让人心生畏惧的动物。然而,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蛇”的形象却逐渐发生了奇妙的转变,慢慢成为了守护神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著名的“四灵”系统中,龟蛇合一构成的玄武,便是北方的守护神。为什么偏偏是龟和蛇的组合呢?杜芝明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他介绍说,目前有一种解释认为,龟和蛇原本是两个部落的图腾。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两个部落逐渐融合,于是便形成了龟蛇合一的独特图腾。这种图腾的融合,不仅象征着两个部落的团结与融合,更赋予了龟蛇合一形象更深层次的意义。
“龟蛇合一的形象,被视为长寿、稳定和智慧的象征。”杜芝明进一步阐述道。在传统文化中,龟代表着长寿与坚韧,蛇则寓意着智慧与灵动。当这两种力量完美结合时,便形成了一种强大而神秘的力量,庇佑着人们的生活。这种信仰与象征意义,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亮点:从古至今的蛇文化传承
本次展览以宋代丁谓《蛇》诗为纲,精选出115件(套)与“蛇”及春节传统习俗相关的馆藏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拓片、织绣、皮影、剪纸、年画、玉器等多种形式,通过“有蛇食象”、“人首蛇身”、“天造玄武”、“西湖借伞”等精彩故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神话的世界中,体验一次与众不同的文化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展出了现代文物,如土家族大蛇花织锦和《白蛇传》皮影等,展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春节期间的非遗体验活动
除了静态的文物展览,三峡博物馆还准备了丰富的非遗体验活动。从大年初一到初七,游客可以参加蛇年祝福—亲子手工贺卡制作活动,现场体验“年画”制作,参与三峡诗歌的有奖问答。元宵节期间,还可以参加新年花灯制作等非遗活动,感受春节这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27日,展出地点位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二楼临展厅B,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前往参观,感受蛇年春节的热闹、喜庆与祥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