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相约在闽 感受武夷山双世遗之美
香港青年相约在闽 感受武夷山双世遗之美
工联会康龄服务社(中国香港)福建代表处在福建省总工会的支持下,每年都会带领在闽香港青年了解福建的历史文化,从5月24日至26日举办的"2024年香港青年发现福建"活动,带领30多名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的香港学生,深入体验南平市的"武夷山水"、"建阳建盏"之美,感受千年文化韵味。
青龙大瀑布尽享负氧离子
首站,港青们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青龙大瀑布。青龙大瀑布位于武夷山九曲溪上游,由三级大瀑布群组成。举目望去,悬崖峭壁的树荫之间,洁白的瀑布从天而降,直直注入崖下的溪涧中,激起泛白的浪花,溅出茫茫的水雾,仿佛做了个天然的SPA,漫步其中仿佛走过了千山万水。
九曲溪漂流坐筏观山感受自然
翌日早上,港青们出发前往武夷山九曲溪,感受"文漂"乐趣。九曲溪是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位于武夷山峰岩幽谷之中。因有三弯九曲之胜,故名九曲溪,九曲十八弯,也是中国最美的溪流。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两岸的青山如黛,溪水清澈见底,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这山与水交织、云与雾缠绵的绝美画卷中,港青们不时凝目观赏,抬头看青山,低头看绿水,并纷纷用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美景。
漂流结束后,港青们纷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家随后参观了武夷山博物馆,了解早期先民如何生活,另外也探索了虹桥飞架、悬棺的奥秘。武夷山区的先民利用武夷山多悬崖、多岩洞的地理特征,施行一种奇特的悬棺葬习俗,距今已经有3800多年的历史。由于外形像浙江一带的乌篷船,悬棺也被称作船棺。悬棺的放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放在天然的或者人工开凿的洞穴里,另外一种是由虹桥板支撑悬挂在岩壁上。
鉴赏建盏品味建言传承中华传统文脉
随后,港青们到达建阳区花花世界内的建盏制作工坊内参观学习建盏的制作,品味宋朝人的饮茶习惯。"初识建盏,是被其闪亮的光泽闪到。原来如此漂亮的建盏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让我产生很大的兴趣想继续深入了解其文化。"港青陆同学分享。
港青们走进建盏制作工厂及建盏建窑遗址,探访现存长龙窑遗址,参观学习建盏文化,了解建盏制作过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魅力。
建盏是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1年5月,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饮茶方式主要有煮茶、点茶和泡茶。点茶法是中国历史上三大饮茶方式之一。据历史资料考证,斗茶活动主要盛行于点茶时代,这和点茶文化特征密切相关,由于点茶法表现内容丰富,不仅可以在茶汤形成泡沫并在茶汤表面显现图案,赋予典型的娱乐性,深受皇帝和大批文人喜爱得到很多推广。宋代点茶推崇使用建茶和建盏,闽北武夷山一带作为宋代点茶原料团饼茶和点茶器具建盏的生产基地,点茶、斗茶历史深厚。
点茶是宋代盛行于闽北武夷山一带的古茶艺,又称为茶百戏、汤戏、茶戏、水丹青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的纹脉形成物象的古代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晚上,一行人来到南平市建阳区武夷梦华录参观,武夷梦华录的一草一木、一椽一檁、一砖一瓦都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古建的营造之妙,也结合了现代空间美学的工艺之精,谱写了一幅绝美画卷,在踏入景区的那一刻,便一朝入画,穿越千年。
最后,港青们到武夷山下梅村里的农庄体验手工制作体验传统文化美食,有一种食物,能把米的鲜香和竹的清香完美融合起来,那就是竹筒饭。竹筒饭作为中国传统美食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印糕子,也就是用木制的印模印制米糕,是武夷山最具乡土特色的传统过年糕点。印糕子的木制模具大都用上好的山桃木加工雕刻而成,不仅雕刻精细,而且图案还洋溢着传统文化色彩:有表示富贵的牡丹花,象征年年有余的"鱼",保佑岁岁平安的"观音像",祈愿吉祥如意的"福禄寿喜"以及十二生肖等民间传说故事图案,长条形的外观小巧精致,印出来的糕子形状也就丰富多彩,有方、有圆,形状各异,口味也颇多,有花生味、有芝麻味、有葱花味,有桂叶味。
本次行程最后一站来到下梅古村,它是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梅古村位于武夷山市区东南十二公里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2024年香港青年发现福建"通过多个方面展现武夷山的多元文化,让港青们能亲身感受到福建武夷山双世遗之美,以及体验千年文化韵味。闽港两地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福建代表处作为两地沟通的重要桥梁,会继续引领大家发现感受福建之美,助力提升港人在闽的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