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中国鲤鱼养殖业正迎来智慧升级
科技赋能,中国鲤鱼养殖业正迎来智慧升级
中国鲤鱼养殖业正迎来一场科技革命。在山东省微山县,一座现代化的智慧渔业车间正在重新定义传统的养鱼方式。这里不仅有机器人担任"大管家",还能实现全年无间断生产,成为我国渔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传统渔业的科技蝶变
走进微山湖现代渔业产业园的9号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十个大圆筒状的养殖池。在这里,两台机器人正忙碌地穿梭其中。"它们外观看着像扫地机器人,但功能厉害多了,可以说是我们车间里的‘大管家’。"微山县渔业养殖试验中心主任牟长军介绍道。
一台负责自动巡检,可以24小时监测养殖池内的水质状况;另一台则承担自动上料的任务,将饲料精准投放到投饵机内。这种智能化管理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减少了人员走动带来的疫病传播风险。
这座占地1.4万平方米的智慧渔业车间,配备了亲鱼培育区、鱼卵孵化区、苗种标粗区和鱼种培育区。通过集成智能传感、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养殖系统的全方位监测和控制。
创新技术引领绿色养殖
在微山县,科技不仅改变了养殖管理方式,更推动了整个养殖模式的革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这里的亮点之一。养殖池内的水经过物理过滤、生物过滤、杀毒消菌、增氧和脱氮等处理后,可以实现循环利用。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避免了传统养殖中大量废水的排放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控温技术,这个位于北方的养殖车间能够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目前,该车间已获得12项发明专利和58项实用新型专利,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机器人管理的智慧渔业车间。
种苗培育的科技突破
在渔业发展中,种苗的重要性不亚于农业中的种子。微山湖现代渔业产业园已建立起完善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年育苗能力达到50亿尾,不仅能充分满足当地20余万亩养殖需求,还实现了南种北繁、冬繁冬育的突破。
产业园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微山湖乌鳢种质资源保护、微山湖宽体金线蛭规模化繁育、鳜鱼新品种繁育等科技攻关项目。特别是"四鼻鲤鱼"这一地方特色品种,通过科技育种,不仅保持了其独特的品质,还提高了养殖效率。
生态化改造助力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传统养殖中靠天吃饭的问题,微山县实施了大规模的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采用"池塘排水+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综合净化塘"的技术工艺模式,累计改造池塘5万亩,打造了21处千亩规模的生态渔业园区。
这种改造让养殖水体实现了循环利用,每年只需清塘一次。经过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渔业养殖用水标准,不仅保证了养殖效率,还降低了病害发生率。养殖户董平表示,现在"养殖水和湖水不相通,水质得到了保证,病害的发生率也降低了。"
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升级
微山县的渔业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入,不仅建设了多个生态养殖基地,还持续推广信息化养殖技术,鼓励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同时,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活动,不断提升"微山湖"渔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数据显示,2023年,微山县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86亿元,微山湖渔业品牌价值更是超过200亿元,渔民的收入显著增加,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展望未来:智慧渔业的广阔前景
从传统养殖到智慧渔业,科技正在为我国的鲤鱼养殖业插上科技翅膀。微山县的实践证明,通过智能化管理、技术创新和生态化改造,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的发布,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渔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可以预见,在科技的驱动下,我国的鲤鱼养殖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