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农讲所:百年党史中的红色地标
广州农讲所:百年党史中的红色地标
1924年7月3日,一个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机构在广州正式开学——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这所由毛泽东等人创办的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更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红墙黄瓦映初心
农讲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原址是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番禺学宫。这座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
走进农讲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门额上悬挂着周恩来手书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横匾。门前的泮池中架设一座石拱桥,池边草坪上保留着第六届学员锻炼身体时使用的单杠。
穿过大成门,便来到当年的教学区。大成殿被辟为课堂,可容纳数百名学员同时上课。两侧的厢房则被用作教员和学员的宿舍。崇圣殿被改造为饭堂,东侧还设有军事训练部。院内种植的木棉、菩提、龙眼等古树,见证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革命火种的摇篮
从1924年到1926年,农讲所共举办了六届培训班,培养了800多名学员。这些学员来自20个省区,他们在这里学习农民运动理论,接受军事训练,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运动,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届农讲所最具代表性,毛泽东亲自担任所长,并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等课程。他还主编了《农民问题丛刊》,为推动农民运动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据统计,第六届学员中约有200多人为革命壮烈牺牲,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
红色文化的传承
1961年,农讲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农讲所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馆内珍藏文物1152件,其中一级品64件,包括农民运动讲习所证章和毛泽东主编的《农民问题丛刊》。
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农讲所纪念馆推出了多项创新举措。比如,开设“寻红记”研学课程,推出《鲲鹏激浪》原创精品广播剧,还在小红书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吸引年轻一代关注红色文化。
一条红色文化漫步路线
以农讲所为中心,可以规划一条充满历史韵味的CityWalk路线:
- 中山纪念堂:步行约10分钟可达,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的标志性建筑。
- 鲁迅纪念馆:从农讲所A口出站即可到达,展示了鲁迅先生在广州期间的革命活动。
- 越秀公园:乘坐地铁2号线可到,园内的五羊石像是广州的象征。
- 东山口:乘坐地铁1号线可到,是广州近代洋房建筑的集中地,充满民国风情。
这条路线串联起多个重要历史景点,既能感受革命精神,又能欣赏广州的历史风貌,是一条兼具教育意义和观赏价值的漫步路线。
农讲所,这座见证了中国革命历程的红色地标,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不仅是广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追求解放、实现复兴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