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迎来百只猛禽过境,生态监测守护“空中霸主”
白云山迎来百只猛禽过境,生态监测守护“空中霸主”
2024年深秋,广州市白云山迎来了一场壮观的空中迁徙。自9月23日起,白云山已记录到15种猛禽,总数超过千只次。其中,龙虎岗监测点单日最高观测到140余只次猛禽过境,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冠鹃隼在内的多种珍稀猛禽。
作为广州市东北部的天然屏障,白云山不仅是“羊城第一秀”,更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节点。这里总面积达21.8平方千米,由30多座山峰组成,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加油站”。
近年来,白云山大力推进绿美生态建设,优化森林质量,推进多彩森林建设工程。同时,景区还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项目,通过野生动物声纹监测等先进手段,全面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猛禽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其迁徙和栖息情况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黑冠鹃隼、凤头蜂鹰、凤头鹰、蛇雕等猛禽频繁出现在白云山,说明这里能够为它们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栖息环境。
黑冠鹃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30-33厘米,体重仅178-217克,却能在空中精准捕食昆虫、蝙蝠等小型动物。它们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其数量的增加,从侧面反映出白云山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空中霸主,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已连续四年组织猛禽迁徙观测活动。景区内设置了多条经典观鸟路线,并计划建设“观鸟自然科普教育径”等自然教育设施,致力于打造湾区城央鸟类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
白云山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为猛禽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也为公众提供了亲近自然、了解生态的机会。通过观鸟活动和自然教育课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猛禽的生存环境仍面临诸多挑战。人工照明、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都可能影响猛禽的迁徙和生存。因此,保护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白云山的猛禽迁徙现象,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观,更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通过持续的监测和保护,我们有望为这些空中霸主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栖息环境,让“羊城第一秀”继续成为猛禽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