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村:愚园路上的历史建筑新生
岐山村:愚园路上的历史建筑新生
岐山村是上海愚园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史的变迁,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长宁区典型的新式里弄,岐山村在城市更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的完美融合。
历史传承:百年建筑的辉煌过往
岐山村位于愚园路1032弄,始建于1925年至1931年间,由美商中国营业公司和中央信托局等房地产商联合建造。整个建筑群由70幢中西合璧的三层楼房和5幢四层花园洋房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这些建筑融合了东西方建筑风格,既有西式的简洁线条,又保留了中式建筑的精致细节。
这里曾是众多历史名人的居住地,包括康有为、沈钧儒、邓演达等。其中,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迁居于此,在“游存庐”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七年时光;沈钧儒曾居住在小区11号,这里也是其长子沈谦的诊所;邓演达的上海旧居则位于愚园路750弄20号。这些历史名人赋予了岐山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更新改造:匠心独运的修缮工程
2018年,岐山村启动了大规模的修缮工程,涉及14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此次修缮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力求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提升建筑的实用功能。
修缮工程主要包括屋面修缮、外立面修缮、承重结构加固、给排水系统更新以及强电弱电架空线入地等。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修缮效果既符合历史原貌,又能满足现代使用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岐山村的修缮工程采用了“小样先行”的方法,即在大面积施工前,先制作外墙清水墙、水泥粉刷和门窗油漆等小样,请专家评审通过后再进行施工。这种严谨的态度确保了修缮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现状与影响: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
如今的岐山村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更融入了现代生活的便利与舒适。修缮后的建筑既可作为住宅使用,也吸引了众多文化机构和创意产业入驻,为这片历史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岐山村的更新改造还注重社区治理的创新。江苏路街道以岐山村和宏业花园“U型区域”为试点,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通过商户联盟、民主协商等方式,营造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岐山村内的钱学森旧居每周四下午对外开放,成为公众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一举措不仅活化了历史建筑,也为社区增添了文化氛围。
未来展望: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岐山村的成功改造为愚园路乃至整个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更多历史建筑的修缮和活化利用,愚园路将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岐山村的城市更新项目不仅保护了历史建筑,更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它证明了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可以和谐共存,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岐山村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