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破解人兽冲突出大招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破解人兽冲突出大招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近年来在解决人兽冲突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从生态管护员制度到物理围栏建设,从保险机制到监测预警系统,一系列措施不仅有效减少了人兽冲突,还通过发展替代产业等方式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目前,我们全村共有32名生态管护员,由于周围山上东北虎豹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将32人分为三组,每10人为一组轮流到指定的区域巡山。”吉林省汪清县东光镇长荣村村委会主任尹殿辉对记者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制定出台了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政策,设置了8000多个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村屯生态管护员按照1万元/年标准发放劳务报酬,吸引鼓励原住居民参与虎豹公园生态管护工作。
汪清县东光镇长荣村生态管护员张永俊告诉记者,由于大型猛兽越来越多,现在人数少了不敢上山,不少村民都减少了上山采摘的收入,而一户一岗政策正好弥补了这一部分损失,让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据陈晓才介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组织编制了《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特许经营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实施方案》《森林防火实施方案》《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社区发展专项规划》等。同时,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托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禀赋,通过生态体验、政策资金扶持、三产融合等方式,引导原住居民发展替代产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初步形成以黑木耳、蓝莓、桑黄等为代表的种植业,以黄牛圈养为代表的养殖业和以绿色生态游、红色文化游、乡村民俗游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业。
长荣村就是一个以黑木耳种植为主业的村庄。尹殿辉对记者说,长荣村一年差不多种植300多万袋木耳,年景好的时候,一家种植户可以收入四五万元左右。“今年的木耳收购价格比较低,相较往年差了6元至7元,估计能保本就不错了。”张永俊一边笑着补充。看得出木耳收购价格低对他家生活的影响不是很大。
对于虎豹等猛兽出没的区域,只靠进山巡护显然是不够的。如何有效阻止野生动物进入人类生活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兽冲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一项创新的做法是搭建物理围栏。
在吉林省珲春市烟筒砬子村,珲春市林业局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管理科科员刘国庆介绍,围绕村子搭建的物理围栏接近4米高,在几个主要路口安装了铁门,专人把守。“白天都是开着的,夜间关上铁门,因为通常情况下虎豹都是在夜间才出来活动。”这里的物理围栏刚刚建完,正等待验收。
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已编制了《物理围栏项目技术方案》,投资700余万元在16个重点村屯、场部开展物理围栏防范工程试点,已完成11个村屯和场部24.7公里建设任务。“根据前期试点经验,安装了物理围栏后,虎豹进村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了。”刘国庆说。
为了更好的保护园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还引入保险机制,将野猪等其他非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损害纳入保险范围,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范围内(含“天窗”区域)发生的人身财产损失和吉林、黑龙江两省全域发生的野生虎豹造成人身伤害事件全部理赔,兜底保障林农人身财产合法权益。2020年以来共受理野生动物造成损害案件7153起,兑现补偿资金2192万元。
今年6月,珲春市烟筒砬子村村民王增祥家的一头牛被东北虎咬死,并吃了一半。王增祥发现后立即向报案,公安、公园管理局和保险公司等核实后,第三天,6000多元的赔付款就打到了王增祥的银行卡里。
珲春安华农业保险总经理房艳斌告诉记者,接到报案后,保险公司的人员会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查勘,定损之后进行理赔。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保险公司共受理野生动物损害案件3022起,理赔农作物、家畜等损失898.55万元,充分保障了林农和职工人身财产合法权益。
2022年10月,为提高人兽冲突预警防范能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重新组建专门监测预警团队——稽查大队,监测预警人员进行三班轮换制度,开展24小时监测预警,密切监测虎豹熊等大型猛兽的分布区域和活动轨迹和人员、车辆入山预警。稽查大队主要负责联合稽查执法、野生动物及人兽冲突预警工作,主要通过多部门联合稽查执法和人兽冲突预警的“双向预警”模式,提高“人兽冲突”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等预警风险防范能力。
针对人员入山预警,国家公园要求各基层场站以管护站为依托,在主要出入山路口、野生动物频繁活动区域增设临时值班哨卡,开展24小时值守站岗,告诫村民非必要禁止入山,签署《入山承诺书》并留影像资料,做到“入山登记,出山销号”。再有就是利用监测平台时刻关注人类和车辆进山活动,当发现不明原因进山的人员、车辆第一时间将位置、图像信息发送至与林场和各村屯联络群。对非法入山人员由辖区林场进行及时劝返。2021年至2024年6月共累计进行人员入山预警2254次,其中入山人员预警1206次,车辆预警1048次。
为了有效解决原居民生产生活受限问题,显著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联合中科院,对林下经济分类管控进行了专题研究,科学分析红松籽采集、林蛙养殖、山野菜采摘等林下经济活动对生态保护的影响,着手制定林下经济分类管控办法。
在烟筒砬子村,记者看到吉林省北方黑蜂联社延边州办事处的蜂箱整齐的排列着,这里是珲春黑蜂智慧蜂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蜂蜜的品质。养蜂人告诉记者,秋季的珲春山林中除了虎豹等大型兽类,还有忙着为花粉传播的蜜蜂们,养蜂就是一个和深山密林打交道的职业。
烟筒砬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许红花介绍,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烟筒砬子村探索“生态+网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铺设绿化草坪,种植绿化树、果树,规划设置了儿童戏水区、玩沙区、烧烤区、垂钓区等区域,建设2座休闲凉亭、水上乐园、网红拍照打卡地等设施,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和民宿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网红旅游项目。每到周末,在这里游玩的人非常多,一个占地1万平方米的嘻嘻谷野趣露营地游客多的时候就有200多人。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