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相亲角“群发模式”:年轻人婚恋观的新变
合肥相亲角“群发模式”:年轻人婚恋观的新变
在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的一处相亲角,春节期间迎来了一年中的相亲高峰期。与传统相亲不同,这里上演着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群发模式”相亲活动。
“群发模式”悄然兴起
26岁的李琳是一名小学教师,她选择用一种高效的方式来解决个人问题——相亲。春节期间,她和朋友在风景区游玩时,拍了一些风景照并发给了几位相亲对象。这些消息通过“逐条转发”的方式,同时传达到了其他几位相亲对象那里。
“相亲是一种高效解决个人问题的方式。”李琳说,“所谓的高效,就是先拿一个标准去做筛选。就像是考试,大家先做同一张卷子,60分以下直接不及格,60分以上再进入下一阶段。”
另一位年轻人沈洋则采取了略有不同的策略。他会对消息内容略作修改,但同样是发给不同的相亲对象。“相亲可能都是一群一群的过,谈恋爱才要一对一。”沈洋现在正和五位女生在聊,有两位是在打游戏认识的,还有三位也是亲戚介绍。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这种“群发模式”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婚恋关系的新态度。他们更倾向于理性地对待相亲过程,同时也注重个人幸福和性别平等。
一位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关于相亲的看法而得到大量关注。相关视频得到8.4万赞,有2.8万评论。这位博主认为,“如果一个人家庭、工作、情商都不错,靠自己就能找到对象。找不到对象的人有一些是因为圈子小,遇不到合适的正常人,还有一部分是有一些明显短板的,比如身高不行、体重吓人或者是情商不行”。
从广义层面来看,究竟什么算是正常,或许也很难再按照传统认知去判断。一个重要的转变是,婚恋关系被越来越多引入经济学视角讨论。在家庭社会学领域,学者提出“婚姻市场”的概念,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婚配标准,包含交换、互补或者是权衡,而后建立一段关系。
家庭与个人的博弈
在相亲过程中,双方家庭条件和父母观念往往是匹配的重要标准。沈洋表示,他更偏向于经过亲戚介绍的相亲对象,“至少知根知底”。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计迎春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一把看不见的“玻璃标尺”横亘在年轻人的相亲过程中,上面标注的是性别刻度,也就是收入、工作和教育都要有。近期,计迎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调研中女方家长对不婚的接受度远远高于男方家长。这里有很多结构性的因素在起作用,从女方家长的角度而言,他们更有意愿为子女追求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强调个人幸福的婚姻。
“男女双方的父母在性规范和婚姻观念方面的观念,动机和考量不太一样。这种松动是不平衡的、不对称的,实际上是传统和现代杂糅的。这就形成了以性别平等观念为核心的双方观念冲突,这可能是初婚年龄往后推迟,不婚率甚至是离婚率上升的一个重要文化观念机制。”
计迎春认为,从社会来讲,为了家庭稳定、婚姻幸福,应该在全社会推进性别平等,鼓励男性一起参与和推进性别平等的进程,提倡性别平等的新型婚育文化的婚姻。
新时代的婚恋观
根据Soul App联合上海大学社会学青年研究团队发布的《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当代年轻人对婚姻抱有期待,部分渴望早婚;选择“晚婚”的群体,是坚持高标准择偶;基于兴趣的“轻相亲”模式渐趋流行,年轻人婚恋活动更频繁在线上社交平台进行。
报告显示,90后和00后的女性尤为重视“提升自我,共同实现人生理想”这一婚姻价值,而00后男性则更看重与真爱建立法律关系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00后——特别是00后男性,更倾向于“早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24岁是结婚的最佳时期,甚至有一部分人期望在大学毕业后立即步入婚姻的殿堂。
这种变化反映了年轻人对婚姻态度的转变。他们不再将婚姻视为完成他人期盼的任务,而是将其视为提升自我价值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社交媒体在助力年轻人寻找爱情、步入婚姻殿堂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17年上线以来,Soul已成功促成近10万对情侣步入婚姻的殿堂。
尽管外界可能存在“年轻人不结婚,不谈恋爱”的误解,但调研报告显示,青年群体对婚姻仍抱有积极态度。他们更倾向于理性对待相亲,同时也注重个人幸福和性别平等。这种平衡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代的新型婚恋观,正在塑造着新一代年轻人的婚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