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佑医疗国际推荐:科学洗手防细菌
妙佑医疗国际推荐:科学洗手防细菌
洗手,这个看似简单的日常动作,却在预防疾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以减少30%的腹泻病和20%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作为全球知名的医疗机构,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也多次强调,正确的洗手习惯是预防疾病传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什么是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用流动的水打湿双手:使用温水或凉水均可,但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刺激皮肤。
涂抹适量的肥皂:肥皂能够有效去除手上的细菌和污垢。如果使用含酒精的手部消毒剂,应确保酒精含量在60%以上。
充分搓洗至少20秒:这是洗手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需要特别注意清洗手指、指缝、指甲缝等容易藏污纳垢的部位。一个简单的时间把握方法是,默唱两遍“生日快乐歌”。
用流动的水彻底冲洗干净:确保所有肥皂泡沫都被冲洗掉。
用干净的纸巾或干手器擦干双手:避免使用重复使用的毛巾,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了解了正确的洗手方法,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时刻特别需要洗手呢?
外出归来,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外出时双手难免会接触到各种公共设施,这些都可能成为病菌的来源。
用餐前,上厕所前后:这是最基本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消化道疾病。
接触公共设施或物品后:如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钱币等,这些地方都是病菌容易滋生的场所。
接触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这些体液可能携带病原体,及时洗手可以防止传播。
抱孩子、喂孩子食物前: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需要特别保护。
接触动物或动物粪便后:动物身上可能携带各种病原体,接触后需要及时清洁双手。
洗手的常见误区
尽管洗手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知,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不脏不洗:手上的病菌肉眼无法看见,即使看起来干净,也可能存在大量病原体。
仅用清水洗手:单纯用水冲洗无法有效去除细菌,必须使用肥皂或洗手液。
洗手时间过短:至少需要20秒才能有效去除细菌。
洗后再次污染:洗手后如果用不干净的毛巾擦拭,或者直接接触未消毒的表面,可能会导致二次污染。
以擦代洗:使用手绢、纸巾或湿纸巾擦拭只能去除表面污物,无法有效杀灭细菌。
用盆接水洗手:非流动水容易造成病菌残留,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实用小贴士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养成洗手习惯,这里有几个实用的小建议:
准备专用的洗手用品:在家中和办公室准备肥皂和干净的纸巾,方便随时使用。
设置提醒:可以在手机上设置定时提醒,或者在显眼位置贴上提示标签。
教育孩子:通过游戏或故事的方式,教孩子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在外出时,如果没有条件洗手,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作为临时替代。
保持指甲清洁:指甲缝是细菌容易藏匿的地方,定期修剪和清洁很重要。
洗手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正确的洗手习惯却能为我们筑起一道健康防线。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疫情仍未完全消退的背景下,坚持科学洗手,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每一次洗手开始,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