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宋城墙:肇庆古城墙的文化瑰宝
千年宋城墙:肇庆古城墙的文化瑰宝
千年古城墙,岭南文化瑰宝
在广东肇庆的繁华闹市中,一道蜿蜒的古城墙静静矗立,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千年沧桑。这道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的古城墙,不仅是广东现存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砖的博物馆”。
历经风雨,见证千年变迁
肇庆古城墙的修建始于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最初为土城。到了宋政和三年(1113年),才扩建为砖城。此后,经过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多次修缮,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规模。
现存的古城墙全长约2800米,城墙高6.5至10米,顶宽8至18米。城墙采用两边砌砖、中间夯土的结构,单面砌砖厚度约60厘米,下部最厚处达220厘米,逐层向内收成梯形。城墙外围设有28个突出的敌台,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
砖的博物馆,历史信息的宝库
肇庆古城墙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丰富的城砖铭文。城墙上保留了宋、明、清及民国等不同时期的青砖,规格多达30种以上。这些城砖上刻有各种铭文,包括地名、年号、人名等,信息量巨大。
在城墙南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康州”“新州”“英州真阳”等地名砖,其中“康州”即今天的肇庆德庆县,这些铭文砖多为北宋后期遗存。此外,城墙上还发现了“淳祐”等宋代年号砖,以及各种戳印、模印和手刻的铭文形式,展现了古代制砖工艺的多样性。
更有趣的是,城墙中还夹杂着一些古代墓砖,如一块铜钱纹墓砖,这反映了古代修缮城墙时的材料利用情况。这些丰富的历史信息,使得肇庆古城墙被誉为“砖的博物馆”,成为研究宋代历史和建筑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独特的防洪设计,展现古人智慧
与一般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墙不同,肇庆古城墙的主要功能是防洪。肇庆地处西江边,水患频发,古城墙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治水智慧。
城墙采用“露龈造砌”技法,墙体呈较大坡度,内外包砖逐层向上内收,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墙体的稳定性,还能有效抵御洪水的冲击。城墙的砖缝都用砂浆严密封实,防止潮水渗入,而城墙根部的三合土包边则进一步增强了防洪能力。
保护与传承,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肇庆市高度重视古城墙的保护工作。自2014年启动申遗工作以来,古城墙已纳入“中国明清城墙”项目预备名单。目前,城墙的修缮保护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已完成一期工程(东门至南门段),二期工程也即将启动。
在保护修缮过程中,文物部门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尽量保持城墙的原貌。同时,通过府城复兴项目,古城墙周边的环境也得到了提升,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肇庆古城墙不仅是肇庆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城墙,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