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一条跃上春晚舞台的“文化之鱼”
《锦鲤》:一条跃上春晚舞台的“文化之鱼”
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支名为《锦鲤》的原创舞蹈惊艳了全国观众。11名舞者在《大鱼》的优美背景音乐中,借助威亚和弹簧绳,化身为水中游动的锦鲤,时而腾跃,时而摇曳,展开了一幅灵动婀娜的水下画卷。这一幕不仅让现场观众为之惊叹,更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网友表示“美到窒息”“仿佛置身于水下世界”。
《锦鲤》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创作团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创新的不懈追求。节目以“鱼跃龙门”的典故为灵感来源,通过舞蹈语汇展现了这一象征国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精神的古老传说。在艺术表现上,《锦鲤》融合了现代舞和古典舞的元素,采用了写意的表达手法,既展现了锦鲤在水中游动的自然之美,又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完美呈现这一艺术构思,创作团队在技术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传统的威亚由两根钢丝绳固定在演员身上,但为了让威亚和舞蹈更好地融合,技术团队去掉一根钢丝绳,加上一段橡筋弹力绳。这种创新虽然增加了表演的难度,但也让演员能够更自如地展现锦鲤在水中游动的灵动姿态。据编导汤成龙介绍,这一技术突破让演员们能够“在空中跳出水中的感觉”,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然而,这样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从2023年11月开始,18名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大学生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排练中。她们每天需要在空中“吊着”8到12个小时,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华宵一回忆说:“每天排练结束回到家里躺到床上,感觉仿佛还身穿威亚裤,腰椎快要拉断了。”但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退缩。华宵一作为领舞,不仅自己坚持训练,还不断鼓励年轻的师妹们:“不怕,我们已经练了那么久了,是时候该展示了,我们就上去表演,我们就是‘锦鲤本鲤’。”
《锦鲤》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创新,更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锦鲤不仅是美丽的象征,更承载着吉祥、幸福、好运和成功的寓意。《锦鲤》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这一文化符号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千手观音》到《只此青绿》,再到《锦鲤》,近年来央视春晚的国风舞蹈节目不断推陈出新,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锦鲤》的成功,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正如华宵一所言:“我们借锦鲤表达中国东方审美色彩,服装的红与白如同水墨一般。节目最后,在空中,我们像一个鱼池一样,10条‘锦鲤’手拉脚、脚拉手,中间我一跃,再旋转,就好像鱼在水里原地打圈,最后咕咚一声跳出来,展现‘鱼跃龙门’的状态。舞蹈的意象和美,给人想象的空间。”
《锦鲤》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的可能性。它不仅是一支舞蹈,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锦鲤》这样的作品,让传统文化以新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文化自信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