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只此青绿》:从春晚到大银幕的国风盛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只此青绿》:从春晚到大银幕的国风盛宴

引用
百度
12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AA%E6%AD%A4%E9%9D%92%E7%BB%BF/62977676
2.
https://www.sohu.com/a/816689123_121124723
3.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128/c1002-40371033.html
4.
https://www.sohu.com/a/814325052_121956424
5.
http://sh.people.com.cn/BIG5/n2/2024/1017/c350122-41011652.html
6.
https://ent.cri.cn/20250102/db4bd841-83f2-68cb-f6ef-3bdc7519e3f3.html
7.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13A08FYJ00
8.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02A05OE800
9.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51FTEC0514QJIP.html
10.
https://m.voc.com.cn/xhn/news/202409/20670892.html
11.
https://pod.link/1540124788/episode/24c637f90b08d7e8dc1a93898b1032a7
12.
http://www.news.cn/ent/20241017/6fe3204db41b4ee0bd79d1e8a0ece70c/c.html

2022年央视春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惊艳的舞姿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征服了亿万观众。三年后,这部现象级作品以全新的面貌登上大银幕,再次引发全民探秘国风美学热潮。

01

从舞台到银幕:一次大胆的跨界尝试

《只此青绿》电影版由孙嘉编剧,以舞剧形式呈现,讲述了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穿越回北宋,见证《千里江山图》创作过程的故事。与舞台版相比,电影版在保留核心故事和舞蹈的同时,通过电影化的手法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02

电影化的创新与挑战

电影版最大的创新在于运用了丰富的视听语言。近景、特写等镜头语言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欣赏演员的表演细节,感受舞者的情感流露。特效技术的加入也让一些舞台版中难以呈现的场景得以完美展现,如山水的灵动、云雾的飘渺等。

然而,这种创新也带来了挑战。有观众指出,电影的剪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舞蹈的连贯性,一些经典舞段未能完整保留。此外,字幕的加入虽然有助于理解剧情,但也压缩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03

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只此青绿》的电影化尝试,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探索。正如创作团队所说:“我们希望在《千里江山图》未能与观众见面的时间,让大家有机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同时,电影可以突破场地的限制,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这种尝试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思考。一方面,电影化让传统文化更容易接近年轻观众,另一方面,如何在创新中保持艺术的纯粹性,避免过度商业化,也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04

观众反响:褒贬不一

对于《只此青绿》的电影版,观众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支持者认为,电影化处理让传统文化更易传播,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这台高质量的舞剧。反对者则认为,电影化破坏了舞台艺术的完整性,无法完整呈现舞者的肢体语言。

这种分歧反映了不同观众群体对艺术形式的不同期待。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电影版提供了一个接触高雅艺术的便捷渠道;而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他们更看重艺术的纯粹性和完整性。

05

跨界的启示

《只此青绿》从春晚到电影的演变,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转换,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尝试。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吸引年轻观众。同时,这种尝试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尊重艺术的本真,保持文化的纯粹性。

正如一位观众所说:“《只此青绿》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艺术,它在每个时代都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跨界融合,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