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突破:唾液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新技术实现快速精准诊断
中科院突破:唾液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新技术实现快速精准诊断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志远团队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通过创新性地将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与CRISPR/Cas12a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这一突破不仅大大简化了检测流程,还显著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研究背景与意义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可引起胃炎、胃溃疡,甚至增加胃癌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更高。尽管近年来全球感染率有所下降,但抗生素耐药性和复发感染仍是全球卫生事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创新技术原理
这项新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两种前沿生物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和CRISPR/Cas12a——巧妙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一种在恒定温度下快速扩增DNA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扩增速度快、特异性高等特点。而CRISPR/Cas12a技术则是一种基于基因编辑的检测技术,能够精准识别目标DNA序列。
具体来说,该方法首先通过LAMP技术在恒温条件下快速扩增幽门螺旋杆菌的特异性DNA片段,然后利用CRISPR/Cas12a系统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一旦检测到目标DNA序列,Cas12a蛋白会被激活,切割报告分子,产生可检测的信号,从而实现对幽门螺旋杆菌的高灵敏度检测。
优势与突破
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这种新技术具有显著优势:
- 样本采集更简便:仅需唾液样本,避免了传统方法中需要胃镜活检或呼气试验的不便。
- 检测速度更快:整个检测过程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
- 成本更低:相比传统的分子检测方法,该技术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有望降低检测成本。
- 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通过LAMP和CRISPR/Cas12a的双重保障,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减少误诊和漏诊。
临床应用前景
这项新技术的出现有望改变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式,为临床诊断和疾病预防带来新的机遇:
- 早期诊断:快速准确的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感染,及时治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 大规模筛查:由于操作简单、成本低,该技术适合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实现大规模人群筛查。
- 个性化治疗:结合其他检测手段,该技术还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指导个性化用药。
结语
李志远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创新性检测方法不仅展示了中国科研团队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实力,更为全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防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这项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带来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