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千年古桥的奥秘与传承
洛阳桥:千年古桥的奥秘与传承
2021年7月25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洛阳桥作为泉州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被列为遗产点之一。
这座被誉为“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更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它横跨洛阳江入海口,全长834米,宽7米,拥有46座船型桥墩,两侧建有扶栏、石塔及亭阁,展现了宋代卓越的造桥工艺。
千年古桥的历史沿革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洛阳桥,历时6年完工。在此之前,这里原设古渡口,唐时就有旅人往来,但因海况复杂,过江凶险异常。据清代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因名渡口为‘万安渡’以祷之。”
至宋朝,泉州港声名更盛,帆樯林立,商贾云集。万安渡在涨海声中,迎来了万国商,却也常闻风浪阻断航运或舟船遇难的消息。构筑要道,畅通商道,造桥成为当时的人心所向。
独步天下的建筑技艺
洛阳桥的建造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展现了宋代卓越的造桥工艺。
筏形基础
在江底沿着桥梁的中线抛置石块,并向两侧展开一定宽度,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这种做法与现代桥梁的“筏形基础”异曲同工。
种蛎固基法
为解决石堤缝隙问题,工匠们在石堤附近的海面上散置牡蛎。牡蛎吸附在岩礁上,与依托物体紧密黏附在一起,能够经受住海浪的冲击,从而使整条石堤达到相当坚固的程度。
浮运架梁
桥面的条石最长可达11米,重达10余吨。工匠们利用大潮潮水上涨到最高位时,将石块搬运至木排上,借用涨潮的浮力,把数吨重的石梁托举架设到桥墩上。这种“浮运法”至今仍在桥梁建设中使用。
丰富的文化内涵
洛阳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文化载体。桥上刻有“天下第一桥”等碑文,并保存多处宋代摩崖石刻,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料。桥中亭有数方石碑,记载了洛阳桥自宋代始建后的历代修缮历史。
保护与传承
走过千年风雨沧桑,洛阳桥先后历经17次修缮。最近一次修缮是在1993年至1996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600多万元,对其实施保护性修缮,恢复古桥旧貌。2021年,洛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一座集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于一身的文化遗产,洛阳桥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桥梁建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如今,它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象征,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