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材料助力元代沉船考古新突破
新型材料助力元代沉船考古新突破
2010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鲇鱼”在福建漳州古雷半岛附近海域登陆,却意外揭开了一个沉睡七百多年的秘密。渔民在打捞养殖箱时,发现了零星瓷器,随后的考古调查证实,这里竟然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元代沉船遗址。
这艘沉船位于漳浦县圣杯屿西南面约200米的海域,水深近30米。从2014年起,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先后三次对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启动全面发掘工作。
此次考古的最大亮点,是创新性地运用了多种新型技术和材料,极大地提升了水下考古的效率和安全性。
ROV:水下考古的“千里眼”
在圣杯屿沉船考古中,ROV(遥控潜水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声呐设备,能够在复杂海况下精准定位沉船位置。更重要的是,ROV配备了机械手和抽泥设备,可以进行精细的水下作业,避免了传统潜水员作业时可能对文物造成的二次伤害。
柔性材料:文物提取的“温柔之手”
在文物提取环节,考古队采用了新型柔性材料,替代传统的金属工具。这种材料既能温柔地触碰古老文物,又具备足够的强度完成采集工作。同时,小气枪型吹泥设备的使用,使得考古队员能够像外科医生一样,精细地清理和提取文物。
三维摄影:重现海底世界的“魔法”
面对海底能见度不足1米的恶劣环境,考古队采用了水下三维摄影拼接技术。他们拍摄了近6万张近景照片,通过计算整合,最终呈现出一幅完整的沉船遗址全景三维影像,让世人得以一窥这艘沉睡七百多年的古船全貌。
这次考古共出水文物约1.7万余件,其中绝大多数是精美的龙泉窑青瓷。这些瓷器种类繁多,包括碗、盘、洗、碟、盏、高足杯等,展现了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精湛工艺。
其中一件青釉双鱼洗格外引人注目,内底模印的两条游鱼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游动起来。另一件高足杯则展示了元代龙泉窑的创新工艺,喇叭状的足部设计,不仅美观,还便于在马上执足饮酒,体现了蒙古族的生活习惯。
更令人惊叹的是,考古队还发现了一件口径达35厘米的龙泉大盘。盘内刻划的草叶纹通过印花方式制作,既美观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大型瓷盘的出现,也反映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
圣杯屿元代沉船的发现,不仅展示了元代龙泉窑瓷器的外销盛况,更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瓷器不仅销往东南亚,还转运至南亚、西亚、非洲等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这次考古发现还揭示了一个重要历史事实:即使在元代晚期战乱频仍的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艘满载龙泉窑瓷器的沉船,正是当时海上贸易繁荣的有力证明。
随着水下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沉睡在海底的历史瑰宝被唤醒,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古代文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