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海考古揭秘:ROV技术大显身手
南海深海考古揭秘:ROV技术大显身手
2024年5月26日,一件红绿彩瓷碗被机械手从1500米深的海底缓缓提取,碗底“丙寅年造”4个字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这一发现让考古专家们兴奋不已,因为丙寅年正是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这不仅为沉船的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也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取得了重大突破。
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此次发现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是我国首次在深海发现的大型古代沉船。两艘沉船的年代分别属于明朝正德、弘治年间,一号沉船遗址遗物数量超10万件,二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以排列整齐、堆叠有序的原木堆积为主。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号沉船出水精美艳丽的珐华器,这是沉船考古中的首次发现。珐华,又称“珐花”“法花”“法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二次烧成的器物。而二号沉船的乌木也是沉船考古的首次发现,乌木是种名贵木材,可以用作药材,还可以制作家具和雕像、筷箸等小件。
ROV技术大显身手
在1500米深的海底进行考古作业,传统的潜水员作业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此次考古工作中,6000米级ROV“狮子鱼”号无人遥控潜水器发挥了关键作用。
ROV配备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能够在昏暗的海底环境中获取高精度的影像资料。通过长基线定位系统的精准导航,ROV可以准确到达遗址位置,并对遗址进行全面扫描和记录。为了减少对文物的二次伤害,考古队对发掘工具进行了小型化改造,抽泥设备变得只有3寸大小,仅仅一两斤,极大程度减少了可能对文物产生的二次伤害;小气枪型吹泥设备可以像手术刀一样对文物进行精细挖掘,辅助考古队员科学揭露了瓷器包装方式等脆弱遗迹。
每分钟35米,这是潜水器从海面下潜至海底作业的速度,一个潜次8小时,每次下潜,潜水器机械手大约在水下作业6小时。文物提取规划、潜水器回收的海况要求、离底高度、推进器转速……宋建忠对文物提取的全部环节进行了严格的细化和规范,以保障文物的绝对安全。宋建忠说,精心设计的柔性材料代替了原有的金属,使得机械手既能温柔地触碰古老的文物,又有足够的力量将它们采集。
从近海到深海的跨越
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起步于1987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近海走向深海。1996年,中国水下考古队首次对西沙群岛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发现8处水下文化遗存,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2007年、2008年,“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发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海沉船遗址全方位系统发掘。
2014年,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投入使用,极大提升了水下考古科研设施条件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能力。2017年,“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投入使用,更是将我国水下考古作业深度从几十米扩展到千米级。
开启深海考古新篇章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也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深远海,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随着深海探测与深海进入的尖端技术能力不断提升,我国的深海考古事业必将取得更多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沉睡在海底的历史瑰宝,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奥秘,书写更加精彩的海洋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