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遗传风险筛查:从基因检测到预防治疗
尿毒症遗传风险筛查:从基因检测到预防治疗
近年来,我国尿毒症患者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数据显示,从2013年的30余万人,到2021年已增至80余万,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攀升。在众多导致尿毒症的因素中,遗传风险不容忽视。
多囊肾是导致尿毒症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这是一种由基因异常导致的先天性肾脏发育畸形疾病,主要特征是肾脏内出现多个充满液体的囊腔,形似"葡萄"。这些囊肿会不断增多、增大,侵占并破坏肾脏的正常组织和结构,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多囊肾分为成人型和婴儿型两种。成人型多囊肾最为常见,患者通常在30至50岁之间开始出现症状;婴儿型则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就表现出症状。据统计,多囊肾的发病率约为1/1000—1/400,遗传因素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多囊肾,其子女就有50%的概率遗传此病。
基因检测在预防尿毒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检测PKD1、PKD2等与多囊肾相关的基因,可以及早发现遗传风险。佳学基因检测在这一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为患者提供精准的筛查服务。例如,佳学基因曾检测出一例60多岁男性患者,同时携带与阿尔波特综合征相关的COL4A3基因变异和与多囊肾相关的GANAB基因变异,这提示两种变异可能存在潜在的协同效应。
除了多囊肾,糖尿病也是尿毒症的重要诱因之一,且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据统计,约50%的多囊肾患者会出现镜下血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肉眼血尿。高血压是多囊肾的常见早期表现,与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关。肾功能正常的年轻患者中,约50%血压高于正常范围;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几乎100%患有高血压。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病学组2004年的研究资料显示,我国2~14岁儿童中肾脏病的患病率为0.85%,尿毒症患儿占泌尿系统疾病的构成比逐年增加,2002年比1990年增长了4.3倍。儿童慢性肾脏病的病因与成人不同,主要为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与肾小球疾病。因此,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和泌尿系超声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少盐饮食、多喝温水、避免服用肾毒性药物等;囊肿较大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囊肿破裂;定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采取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和血压,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等。药物治疗主要是控制高血压、防治尿路感染,在保护肾功能中起决定性作用。积极防治尿路感染,必要时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无肾毒性或低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还有治疗其他并发症如处理肉眼血尿发作,可通过多饮水、减少活动或卧床休息等方法缓解。
当病情发展到尿毒症期,肾移植是重要的治疗选择。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胡小鹏团队曾成功为一对因遗传性FSGS导致尿毒症的双胞胎兄弟实施肾移植手术。这对双胞胎兄弟在14岁时同时被诊断出患有FSGS。经过十年规范治疗,病情仍持续恶化,最终在25岁时进入尿毒症期,不得不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长期的透析生活给兄弟俩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经过近一年的等待,兄弟俩终于等来匹配的肾脏供体,幸运的是,一个供体的两个肾脏同时分配给他们。术后,兄弟俩的肾功能迅速恢复正常,并顺利出院。
预防尿毒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对于有多囊肾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在生育前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饮食上应低盐、低脂、低蛋白,控制糖分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要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可以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慢跑、快走等,以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防止肾脏受到剧烈震动和损伤。此外,定期进行肾功能、血压、尿常规等检查,以及肾脏B超检查,以观察囊肿的生长情况和肾脏功能的变化。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虽然尿毒症的治疗过程充满挑战,但通过合理的治疗,患者仍能获得生命的延续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疾病。同时,也要重视儿童肾病的预防,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B超等,对于儿童来说,体检也是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