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音乐版权归属之争:从陈筱棠提案看行业困境与出路
AI音乐版权归属之争:从陈筱棠提案看行业困境与出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音乐创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音乐产业。然而,这一创新技术也带来了诸多法律挑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版权归属。近期,广东省政协委员陈筱棠在省两会上提出《关于应对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运用日益广泛,出台音乐领域版权保护相关规定的建议》,再次将这一议题推向公众视野。
AI音乐创作:创新与挑战并存
AI音乐创作的兴起为音乐产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可以利用AI工具加速创作过程,探索新的声音和风格。例如,Soundraw、Aiva Technologies等AI音乐生成器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文本提示生成完整的音乐作品。这些工具不仅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还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创作选择。
然而,AI音乐创作也引发了对原创性和版权的担忧。AI生成的音乐可能会导致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增加,缺乏创新。此外,AI的普及可能会对音乐行业的就业造成威胁,尤其是那些依赖于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人。在法律层面,AI生成音乐的版权问题仍然模糊不清,目前美国法律规定只有人类才能对创作作品进行版权登记,这使得AI生成的音乐在法律上处于一种灰色地带。
版权之争:国际诉讼频发
2024年6月,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起诉了两家AI音乐公司——Suno和Udio,指控他们在训练AI工具时涉嫌侵犯音乐版权。这两家公司的产品都允许用户仅通过文字的提示词直接生成歌曲,RIAA表示,两家AI音乐公司在未经同意或者付费的情况下侵权使用已上市发行的音乐,因此要求禁止两家公司使用侵权材料,并对每件侵权作品支付15万美元的赔偿金。
这不是唱片公司第一次与AI公司发生争执与诉讼。今年5月16日,索尼音乐集团向全球700多家人工智能公司和流媒体平台发函,警告它们不得在没有获得明确授权的情况下使用索尼音乐的知识产权,用来训练AI模型,并要求它们立刻停止侵权行为。
专家观点:合理使用与版权保护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文聪表示,AI给音乐带来的变化就是改变了音乐生成的稀缺性。著作权只保护具有一定稀缺性的财产。AI技术实际上并没有带来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因此无法产生新的权利类型。
在AI著作权争议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合理使用”制度。前述RIAA诉Suno、Undio案实际上触及了“合理使用”制度。熊文聪表示,“合理使用”意味着使用者不需要付费,不需要征得版权所有者的同意。“合理使用”必须出于一个价值取向——保障特定的公共利益。
欧盟经验:立法引领版权保护
8月,全球首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律——《欧洲人工智能法》(Europe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下称《AI法》)正式生效。其中,《AI法》对现有著作权制度更新带来哪些启示?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李陶表示,《AI法》强调,必须在欧盟已有的著作权制度的框架下去解决相关的版权问题,也就是说,AI相关产业链上的主体必须遵守,欧盟历史上所有与版权相关的指令。
在许可与例外方面,李陶表示,《AI法》要求通用AI模型的提供者在开发、训练模型的过程中,对著作权法保护客体的任何使用都需要取得授权,除非这些使用属于欧盟著作权制度权利限制规则中的内容。
未来展望:平衡创新与权益
陈筱棠在提案中建议,应明确版权保护范围,规范AI使用行为,确立版权归属原则,建立专门的版权登记和管理系统,设立监管机构,加强国际合作,同时结合技术保护与法律手段。这些措施将为AI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AI音乐创作的未来在于找到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这需要立法者、艺术家、AI开发者和音乐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尊重原创、保护版权的基础上,AI音乐才能真正实现其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