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中街:370年繁华古街的前世今生
沈阳中街:370年繁华古街的前世今生
沈阳中街,这条有着370多年历史的商业街,见证了沈阳从明清古城到现代化都市的沧桑巨变。作为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中街不仅是沈阳的商业中心,更是一座活着的城市博物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历史溯源:皇太极时期的商业传奇
中街的诞生与沈阳故宫密切相关。清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在修建故宫的同时,按照“前朝后市”的理念,在故宫后方兴建了中街,作为八旗贵族购买生活用品的场所。中街呈“井”字形布局,东西长173丈8尺,南北宽3丈5尺,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檐牙相接,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商业景观。
中街的标志性建筑是钟鼓楼。清崇德二年,在中街路与正阳街、中央路与朝阳街两个交叉口上,修建了钟楼、鼓楼。两楼都是方形的造型,东南西北四面各设一个孔门。上面为二层楼檐,顶上周围有女儿墙和垛口,顶层悬挂钟或者鼓,二层设置了碑志,来往行人都从下层的十字孔门中穿过。当时的中街有个说法是“人从碑下走,水自桥上流。”所谓“人从碑下走”指的就是钟鼓二楼行人通过的景象。按说碑本来是安置在地上,人是不可能从下面走的,除非挖个洞。而沈阳的钟鼓二楼因为碑在二层,所以行人当然得从楼下穿过了。所谓“水自桥上流”,指的是四平街附近干石桥胡同里的情形,那里有水通过,水上建个石板桥,平时没水的时候,人们都从桥上经过,而一旦下雨,水就会淹没了石桥。
1931年,拆除了钟鼓二楼,街道拓宽了,商业也越发繁荣。
中街还有一座特别的庙宇——都城隍庙。不同于一般的城隍庙,这座庙宇被称为“都城隍庙”,因为沈阳曾是皇太极的都城,这座城隍庙也就被冠以“都”的称呼。庙宇位于繁华的商业街中,不仅是祭祀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去处。
文化传承:幌子与招牌里的商业智慧
中街的繁荣离不开其独特的商业文化。在古代,中街的商家们用各种幌子和招牌来吸引顾客。幌子分为立幌、挂幌两类,不同颜色和形状代表不同类型的店铺。例如,卖鞋的就撕个鞋样子做幌子,剃头的就挂个白布剃头帘子。幌子的数量代表了这家店的实力雄厚与否,比如一家小店就顶多挂两个幌子,而一家大商铺则要挂四个或者更多,幌子越多,买卖越多。这种独特的商业标识系统,展现了古代商人的智慧与匠心。
现代转型: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
进入20世纪,中街经历了多次改造升级。1931年,钟鼓楼被拆除,街道得以拓宽,商业更加繁荣。改革开放后,中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商业综合体如大悦城、太原街等相继崛起,为中街注入了新的活力。2025年,沈阳市政府计划进一步推动中街等重点商业街区改造升级,打造“约沈阳、悦消费”品牌,全年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1000场以上。
文创新生: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在新时代,中街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众多文创企业入驻。各类文创产品如明信片、发夹、徽章、冰箱贴等,将沈阳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知名老建筑等元素融入设计,既实用又具艺术价值。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深受游客喜爱,也成为传播沈阳文化的重要载体。
沈阳中街,这条见证了370多年沧桑的商业街,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它不仅是沈阳的商业中心,更是一座活着的城市博物馆,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蓬勃的现代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