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人,烟花三月为什么要下扬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人,烟花三月为什么要下扬州?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0JTMFC05533C2P.html

扬州,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承载着中国人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也寄托着对历史兴亡的思考。从李白的"烟花三月"到杜牧的"二十四桥",从姜夔的"废池乔木"到史可法的"孤忠义胆",扬州的历史文化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熠熠生辉。本文将带您走进这座千年古城,探寻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李白与扬州:繁华背后的失落

公元728年早春,27岁的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相逢,留下了"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千古名句。然而,这句诗背后却藏着李白的复杂心境。

此前三年,李白从四川出发,仗剑东行,见识了扬州这座古代"魔都"的繁华与风流。他出手阔绰,扶危济困,一年不到就花光了"三十余万金"。然而,作为商人家庭出身的他无法正常参加科举,只能四处投送诗文,却屡屡碰壁。在扬州,他写下了著名的《静夜思》,最终选择了在湖北安陆"倒插门",做了前宰相孙女的赘婿。

当他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扬州时,心中既有对繁华的向往,更有屡遭挫折后的失望。

杜牧与扬州:繁华背后的忧思

比李白小102岁的杜牧,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让扬州的"二十四桥"名扬天下。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并非沉溺于香艳诗作,他的《阿房宫赋》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的灭亡在于不能善待百姓,而秦朝的灭亡则源于残暴无道。

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早已风雨飘摇。杜牧在扬州肆意饮酒作乐,陷入一场又一场虚幻的"爱情",实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他在《泊秦淮》中发出的警世之言,最终在几十年后成为现实。

姜夔与扬州:繁华后的废墟

晚于杜牧252年出生的南宋词人姜夔,目睹了"靖康之耻"后遭遇战争洗劫的扬州。他在《扬州慢》中写道: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史可法与扬州:最后的坚守

最惨烈的扬州,发生在"靖康之耻"517年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仓促建立的南明小朝廷内斗不止,最终投降。史可法身陷扬州绝境,面对投降与抵抗的抉择,他选择了为保存华夏衣冠做最后一搏。城破后,史可法身首异处,清军下令屠城十日,据记载被杀者多达80余万。

现代扬州:人文与传承

今天的扬州,不仅有瘦西湖的桃红柳绿、二十四桥的人潮涌动,更有新时代扬州人的热情与素质。从游船船夫到出租车司机,从餐馆老板到水果店老板娘,他们用热情周到的服务,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文明风貌。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承载着千年的繁华与沧桑,更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