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孔子如何解读“巧笑倩兮”:仁德与礼仪的辩证关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孔子如何解读“巧笑倩兮”:仁德与礼仪的辩证关系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74394070_121845439
2.
https://lunyu.5000yan.com/3-8.html
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12/16/62693424_1113884836.shtml
4.
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1488186/11.html?p2=1040
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0553
6.
https://quanben.io/n/fandengjianglunyu-xueer/49.html
7.
http://sino.newdu.com/m/view.php?aid=42289
8.
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196
9.
http://ezwhsy.com/kongzi.html

01

《论语》中的经典对话

《论语·八佾篇》中记载了一段子夏与孔子的经典对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段对话中,子夏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其含义。孔子用“绘事后素”作为回答,引发了关于仁德与礼仪关系的深刻讨论。

02

“绘事后素”的深意

“绘事后素”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比喻。在古代绘画中,“素”指白色底子,“绘事后素”意味着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能在其上绘画。这个比喻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任何外在的形式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孔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仁德与礼仪的关系。在他看来,礼仪如同绘画,需要在仁德这个“白色底子”上才能展现出真正的美。没有仁德的基础,礼仪就失去了意义,如同在杂乱的底色上作画,无法展现其应有的光彩。

03

仁德与礼仪的辩证关系

孔子通过“绘事后素”的比喻,阐述了仁德与礼仪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仁德是内在的本质,礼仪是外在的形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仁德是礼仪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仁德,即使表面上遵守礼仪,也只不过是虚有其表,无法真正打动人心。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没有仁德的人,礼仪和音乐对他来说都失去了意义。

礼仪是仁德的外在表现。仁德需要通过礼仪来展现,如同绘画需要在白底上才能展现其美丽。一个人内心的仁德,只有通过恰当的礼仪才能被他人感知和认可。

04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孔子关于仁德与礼仪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内在品质的培养。在社交场合,人们常常关注的是礼仪是否得当,却忽略了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孔子的思想提醒我们,真正的美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品质。礼仪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仁德作为基础,礼仪就会变成空洞的外壳。正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所描绘的那样,真正的美丽来自于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仁德的培养。只有具备了仁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礼仪的意义,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真正的美。正如孔子所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只有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相得益彰,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孔子通过“绘事后素”的比喻,不仅揭示了仁德与礼仪的关系,更教导我们要重视内在品质的培养。在这个注重外在形式的时代,重温孔子的思想,对我们每个人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