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诚与《永康方言词通》:一部词典背后的乡愁
徐诚与《永康方言词通》:一部词典背后的乡愁
“永康话,阿拉都会讲。”在浙江省永康市,这句简单的话承载着浓厚的乡愁和文化记忆。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永康方言正面临着传承危机。在这个背景下,一位普通市民徐诚,用十年时间编纂了一部《永康方言词通》,为保护家乡的语言文化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努力。
一部词典,十年匠心
2015年,一部收录6000多个单字和12000多个方言词汇的《永康方言词通》问世,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词典的编纂者,正是土生土长的永康人徐诚。作为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徐诚并没有专业的语言学背景,但他对永康方言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小时候就喜欢听各种方言,觉得很有意思。”徐诚回忆道,“后来发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讲永康话了,我觉得很可惜,就想做点什么。”
从2005年开始,徐诚开始了他的词典编纂之旅。他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永康的大街小巷,收集方言词汇。为了确保发音的准确性,他还特意请教了多位语言学专家和老一辈永康人。经过十年的努力,这部凝聚着徐诚心血的《永康方言词通》终于面世。
永康方言的独特魅力
永康方言属于吴语金衢片,是一种独特的汉语方言。它不仅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还具有丰富的复合元音和独特的声调系统。例如,永康方言中的“怎么走”发音为“zěm zǒu”,与普通话有明显的区别。
永康方言的词汇也十分丰富。例如,“吃”在永康方言中有多个说法,如“吃”(chī)、“食”(sí)、“呷”(gá)等,不同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体现了语言的细腻和丰富。
方言保护的紧迫性
尽管永康方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但它正面临着传承危机。据统计,目前全球以吴语为母语的人数约8070万人,但儿童普遍不能使用母语,而是转用普通话。特别是在城市地区,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
“很多孩子连基本的问候语都不会说,这让我感到很着急。”徐诚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旦失去了方言,很多传统文化也就随之消失了。”
保护方言,留住乡愁
为了保护和传承永康方言,除了徐诚这样的个人努力外,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行动。例如,永康市的一些学校开始开设方言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学习家乡话。此外,一些民间组织也在通过举办方言演讲比赛、录制方言音频等方式,推广永康方言。
方言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语言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情感价值。正如徐诚所说:“乡音是最亲切的声音,它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回忆。”
《永康方言词通》的出版,不仅是对永康方言的一次系统整理,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接力。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保护家乡文化方面的坚持和努力,也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方言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希望通过这部词典,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永康话,让我们的乡音能够代代相传。”徐诚说。他的故事,正是对方言保护事业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