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波刀:动态精准狙击肿瘤的黑科技
射波刀:动态精准狙击肿瘤的黑科技
在肿瘤治疗的前沿领域,射波刀(CyberKnife)以其卓越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浙大一院放疗中心最新引进的M6型射波刀,凭借其先进的技术,结合本中心放疗团队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目前已经为多位患者成功完成治疗,疗效显著。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把“隐形利刃”的强大之处。
射波刀是什么?
射波刀是一种全球领先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刀”,而是一种通过高精度放射线照射来精准“切除”肿瘤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其核心技术结合了智能交互式机器人和影像导航技术,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实时追踪肿瘤位置,确保高剂量射线精准聚焦于肿瘤病灶,误差精度可控制在亚毫米级别。
射波刀可以治疗哪些肿瘤?
射波刀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几乎涵盖全身各部位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包括颅内肿瘤、头颈部肿瘤、肺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尤其适合手术风险高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此外,它还适用于复发性肿瘤、三叉神经痛、室性心律失常等。
图1 本中心已完成的不同部位肿瘤射波刀治疗病例
M6型射波刀的优势在哪里?
M6型射波刀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全身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之一,相较于之前的射波刀机型,它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和升级,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 更高的治疗精度:M6型射波刀通过全数字化机器人带动直线加速器实施全方位照射,精度达到亚毫米级(误差小于1mm),能够更精准地锁定肿瘤。此外,它首次增加了多叶准直器(MLC),调制精度更高,可实现更复杂的剂量分布。
更强的肿瘤追踪能力:M6型射波刀配备了先进的影像引导系统,能够实时追踪肿瘤的运动轨迹,尤其是在呼吸运动中,可确保射线始终精准照射在肿瘤上,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例如,对于肺癌、肝癌等运动性肿瘤,这种实时追踪功能尤为重要。
更短的治疗周期:传统放疗通常需要30次左右的照射,而M6型射波刀一般仅需1-5次即可完成治疗,每次治疗时间约30分钟。这种高效性不仅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时间,还降低了长期住院带来的费用。
- 更智能的治疗流程:M6型射波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整个放射治疗流程集成化,实现了智慧化的精准放疗。例如,其同步呼吸追踪技术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肿瘤的实时运动调整照射方向,确保治疗的精准性。
- 更高的患者舒适度:M6型射波刀的治疗床采用六维床设计,由机器人控制,可在六个维度空间自由移动,无需患者改变体位,治疗过程更加舒适。
更低的副作用:由于其高精度和实时追踪能力,M6型射波刀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减少放疗带来的副作用。
更灵活的剂量分布:M6型射波刀的多叶光栅准直器和圆柱状准直器使其在治疗形状不规则肿瘤时更具优势。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保持平稳呼吸:治疗过程中,请保持自然、均匀的呼吸,避免剧烈咳嗽或深呼吸。
- 维持稳定体重:治疗期间尽量保持体重稳定,以确保固定装置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 放松心情:治疗时间通常在30分钟左右,患者需保持放松,避免紧张。
- 定期随访:治疗结束后,需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以监测治疗效果。
射波刀作为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之一,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无创、高效、精准的治疗选择。浙大一院放疗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设备,将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助力患者战胜病魔,重拾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 蒋雪超, 袁智勇. 脑转移速度对立体定向放疗后颅内新发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04, 131-138 (2021).
[2] S. R. Deshpande, W. R. Grubb, M. Kharouta, Y. Zhang, Y. Zheng, T. K. Podder, C. Towe, B. Young, M. Machtay and T. Biswa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Using CyberKnife and Linear Accelerator-Based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PRACT RADIAT ONCOL 12, 200-209 (2022).
[3] M. Miszczyk, A. Napieralska, G. Woźniak, M. Kraszkiewicz, M. Gola, M. Kalemba, G. Głowacki, B. Tomasik, M. Kocot-Kępska and L. Miszczyk, Conventionally 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 versus CyberKnife hypo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 for painful vertebral haemangiomas –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RADIOTHER ONCOL 176, 46-52 (2022).
[4] M. Ito, Y. Yoshioka, Y. Takase, J. Suzuki, H. Takahashi, Y. Minami, A. Sakuragi, Y. Oshima, T. Okuda and K. Suzuki,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a study comparing 3-year genitourinary toxicity between CyberKnife and v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apy by 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 Radiation oncology (London, England) 18, 39 (2023).
[5] 黄丽洪, 高志章, 张厚才, 李伟勇, 田颖, 施海峰, 蒋晨阳, 郑建伟 and 刘兴鹏,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消融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4, 5 (2020).
[6] 上海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立体定向放疗学组, 曹洋森, 张建英, 李婷婷, 邱健健, 张立波, 庄亚运, 苏阳, 郭晓晶 and 张火俊, 五种光子放疗设备在胰腺癌立体定向放疗中剂量学比较.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30, 8 (2021).
[7] J. Zhang, L. Wang, X. Li, M. Huang and B. Xu, Quantification of Intrafraction and Interfraction Tumor Motion Amplitude and Prediction Error for Different Liver Tumor Trajectories in Cyberknife Synchrony Tracking. INT J RADIAT ONCOL 109, 1588-1605 (2021).
[8] J. Zhang, L. Wang, C. Xie, Z. Yang, B. Xu and X. Li, Novel util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Xsight diaphragm tracking for respiratory motion compensation in Cyberknife Synchrony treatment of liver tumors. J APPL CLIN MED PHYS 25, e1434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