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儿山湿地保护区迎来“湿地仙子”
雀儿山湿地保护区迎来“湿地仙子”
近日,广西柳州雀儿山公园湿地保护区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水雉。这位被誉为“湿地仙子”的美丽精灵,以其优雅的姿态和独特的生态价值,引发了广泛关注。
“湿地仙子”显身湿地公园
水雉,又名菱角鸟,是一种中等涉禽。成鸟夏羽:头、头侧至前颈白色,后颈金黄色;体羽大部棕褐色;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中间尾羽特别延长;两翼白色,外侧飞羽黑褐色;虹膜黄褐色,嘴黑灰色,脚铅灰色。幼鸟:头及上体黄褐色,下体白色。水雉又名菱角鸟。水雉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香港、台湾和海南岛等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省区;在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亦有分布。水雉喜欢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常在浮游植物的叶片上行走找食,间或短距离跃飞到新的取食点。水雉为杂食性,兼食水生动植物。水雉通常于每年的3月末至4月上旬迁到北部繁殖地,9月末至10月上旬迁离。水雉实行的是“一妻多夫”制,雄鸟常常会因为争夺配偶而发生殴斗。水雉的繁殖期为每年的4-9月,通常营巢于莲叶、百合叶、水仙花叶及大型浮草上。在一个繁殖季节雌鸟可产卵10窝以上,每窝产卵4枚,分别由不同的雄鸟负责孵化工作。
水雉有细长的脚爪,能“凌波微步”于睡莲、荷花、菱角、茨实等浮叶植物上,体态优美,羽色独特,因此除了有“凌波仙子”的美誉外,也被称为“水中凤凰”,具有观赏价值。水雉还具有研究价值,其婚配制度在整个鸟类中十分稀少。鸟类学家的研究发现,在现存鸟类中,属于“一妻多夫”制的仅有百分之0.4。因此水雉是研究鸟类社会制度演化的理想对象。
雀儿山公园的生态密码
水雉对环境有着较高的选择性,只有在水质清澈、植物丰富的环境中才能繁衍生息。其能落脚雀儿山公园鸟类湿地保护区,是对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成效的肯定,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雀儿山公园位于柳州市北部,占地面积83.27公顷,其中水体面积16.03公顷。园内北端一峰拔地而起,呈东西走向,海拔高度180.40米,形似昂首振翼的雀鸟,故名雀儿山。景区内“浓遮树暗一园绿,艳照霞明半壁红”的景观,被称为“雀山霞蔚”,为柳州新八景之一。2017年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公园内生态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宽阔的水域,为白鹭、翠鸟等候鸟、留鸟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主要景点有雀山霞蔚、荷风雅韵、四季花海、名茶群芳、红豆广场等;大型休闲娱乐设施有水上世界、雀山欢乐园等。园区丰富的植被和宽阔的雀湖水域,不仅营造了优美自然的滨水景观,还为白鹭、翠鸟等候鸟、留鸟提供了栖息、繁衍的绝佳场所,让人与鸟类共建生态,共享和谐。
保护湿地,守护“仙子”
水雉的出现,不仅是对雀儿山公园生态环境的肯定,更是对人类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激励。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稀物种,雀儿山公园计划将东雀湖东南含湖心岛一带打造成封闭式管理的鸟类保护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栖息环境的影响。这一举措将为水雉等珍稀鸟类提供更加安全、宁静的栖息环境,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和了解湿地生态的窗口。
水雉的到访,无疑为雀儿山公园增添了新的生态亮点,也提醒着我们,保护湿地、守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些美丽的“湿地仙子”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