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癌症早筛中的新突破:从技术创新到临床应用
AI在癌症早筛中的新突破:从技术创新到临床应用
2024年7月,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国际顶级肿瘤期刊《癌细胞》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动态追踪患者血浆中的游离Epstein-Barr病毒DNA(cfEBV DNA),成功实现了对鼻咽癌患者治疗响应性和复发转移风险的实时监测。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开展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也为AI技术在癌症早筛和监测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
在食管癌早筛领域,AI技术同样展现出强大的潜力。2024年11月,博尔诚公司发布全球首创的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检测产品“思博士”。该产品通过5毫升血液样本,即可精准检测食管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填补了食管癌早筛早诊的空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指出,对高风险人群实施筛查和早期干预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而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的出现,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肺结节检测方面,AI智能影像诊断系统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电力医院通过引入AI智能影像诊断系统,结合低剂量薄层螺旋CT筛查和健康管理多学科会诊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肺结节全过程管理体系。2020年5月至2024年4月期间,该院共管理CT阅片近10万例,组织MDT会诊352例,病理确诊早期肺癌200例。AI自动识别系统能够捕捉结节的细微变化,帮助医生实现更精准的检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AI技术在癌症早筛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还为个性化治疗决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患者的遗传信息、生活方式和病史,AI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例如,AI可以识别出特定的分子标志物,从而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然而,AI技术在癌症早筛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将创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真正造福患者,需要解决技术普及和标准化的问题。此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深入,AI有望在癌症早筛和精准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