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三坊七巷的小黄楼与水榭戏台:一文一武,一静一动的文化瑰宝
探访三坊七巷的小黄楼与水榭戏台:一文一武,一静一动的文化瑰宝
福州三坊七巷,这片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的历史文化街区,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建筑瑰宝。其中,小黄楼和水榭戏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小黄楼:书香门第的百年传奇
小黄楼位于三坊七巷的黄巷,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宅院,曾是名儒黄璞的故居。黄璞,这位侯官(今福州市)人,于唐大顺二年(891年)考中进士,曾任崇文阁校书郎。相传唐末黄巢军入福州时,因闻黄璞之名,命令士兵夜过黄巷时“灭烛而过”,以免打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小黄楼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精美的园林建筑。整座宅院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风格鲜明,做工讲究,雕刻精美。其中最著名的是那座重檐硬山顶、两层木结构的小楼,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梁架上描龙绘凤,纹饰精美。楼南面是刻有“知鱼乐处”的拱形小石桥,桥后的假山用太湖石筑就,流水潆洄,曲径通幽。
小黄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楹联文化的发源地。清代名臣梁章钜曾在此居住,并编撰了中国第一部“联话”著作《楹联丛话》。梁章钜出身书香门第,一生与书结缘,他的藏书阁内曾藏书数万卷。楼上的十二扇隔扇和花窗皆用楠木制成,雕刻着精美花鸟图案,至今仍保存完好。
如今的小黄楼焕发新生,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近期,沉浸式演出《苹婆之歌》在此首演,通过器乐演奏、古典舞蹈等形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诗敲梅下月,醉卧柳边风”的唯美意境。这场演出以院内百年苹婆树为灵感,演绎了小黄楼的“前世今生”,让这座百年老宅焕发出新的活力。
水榭戏台:水上舞台的戏曲传奇
水榭戏台位于三坊七巷的衣锦坊,是福州现存唯一的水上戏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座戏台见证了福州古戏台从早期简陋的撂地为场,到明清时期精美的永久性戏台的演变历程。
水榭戏台的建筑布局严谨,与庙门、天井、大殿处于同一条中轴线上。戏台两侧回廊设有看楼,与戏台构成统一的整体。台面铺设活动台板,每逢庙会祭祀时才开启使用。戏台的建筑装饰精美,雕刻细腻,充分展现了闽南建筑的艺术魅力。
作为闽剧等地方戏曲的重要演出场所,水榭戏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闽剧表演,感受福州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戏台两侧的看楼,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演员的表演,体验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
近年来,水榭戏台不仅定期举办传统戏曲演出,还成为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地。从“清新福建·共享非遗悦金秋”主题活动,到第二十九届全省戏剧会演,这里成为了展示福建地方戏曲的重要舞台。通过这些活动,水榭戏台不仅延续了其作为戏曲演出场所的传统功能,更成为了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小黄楼与水榭戏台,一文一武,一静一动,共同构成了三坊七巷独特的文化景观。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新时代,这两个文化瑰宝正以新的方式焕发生机,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