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成名:赵本山1990年春晚《相亲》背后的故事
一夜成名:赵本山1990年春晚《相亲》背后的故事
1990年央视春晚,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的东北汉子,用一段诙谐幽默的台词,征服了全国观众:
“当爹又当妈,挣钱不敢花,白天下地干活儿,累了一身臭汗,晚上回到家里还得做菜做饭,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喂鸡打狗赶猪上圈,把孩子都拉扯大了,我也就成老豆角子——干瘪了。”
这段台词来自赵本山的小品《相亲》,也是他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演出。这个33岁的东北汉子,用他独特的东北口音和夸张的肢体语言,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老蔫儿”这个角色。一夜之间,赵本山从一个地方二人转演员,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喜剧明星。
从二人转演员到春晚舞台
赵本山的成名之路充满了坎坷。1957年,他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的一个贫困家庭。7岁时母亲病逝,父亲离家出走,他几乎成了孤儿。为了生存,赵本山跟着二叔学艺,学会了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技艺,尤其是三弦功底尤为突出。
17岁时,赵本山加入公社文艺宣传队,随后进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被借调到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1982年,他在辽宁省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中主演《摔三弦》,饰演盲人张志,一举成名。随后,赵本山开始在东北地区崭露头角,与潘长江搭档演出《瞎子观灯》,在沈阳演了五六百场,一天就演四五场。
《相亲》背后的艰辛
尽管已经在东北地区小有名气,但赵本山的春晚之路并不顺利。在1990年之前,他连续三年参加央视春晚海选,都未能成功。直到1990年,在姜昆的推荐下,赵本山才终于获得了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机会。
然而,准备过程并不顺利。首先面临的是女演员的选择问题。赵本山最初想邀请赵丽蓉老师搭档,但因赵丽蓉身体不适无法应承,他只能回到辽宁找来了黄晓娟。小品的题目也遇到了问题,原名《老有少心》被导演要求修改,经过王景愚的修改,最终定名为《相亲》。
一夜成名
1990年春晚的舞台上,赵本山和黄晓娟表演的《相亲》获得了巨大成功。赵本山塑造的“老蔫儿”形象,以其独特的东北口音、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幽默的台词,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小品最终获得了双星杯戏剧曲艺类第一名。
《相亲》的成功,不仅在于赵本山的表演才华,更在于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精准刻画。小品通过相亲这一主题,展现了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念,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的变迁。赵本山用幽默的方式,揭示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乐趣,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开启小品王时代
1990年的《相亲》成为了赵本山艺术生涯的转折点。随后的21年里,他共计21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1994年缺席),演绎了《小九老乐》《昨天今天明天》《卖拐》《不差钱》等21部小品,其中15次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小品类奖。赵本山用他的才华和坚持,成为了春晚的灵魂人物,被誉为“小品王”。
赵本山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个人才华,更在于他对时代的敏锐把握。他的小品始终关注着农村与城市的文化差异,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从《相亲》中的农村婚恋观念,到《昨天今天明天》中的农村老人进城,再到《不差钱》中的草根明星梦,赵本山的作品始终贴近生活,反映时代。
2011年,赵本山最后一次登上央视春晚,表演小品《同桌的你》。此后,他逐渐淡出春晚舞台,转而培养新人,创立了本山传媒,打造了《乡村爱情》《刘老根》等电视剧品牌。尽管如此,赵本山在春晚舞台上的经典作品,依然被观众津津乐道,成为了中国喜剧史上的宝贵财富。
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孩子,到全国知名的喜剧演员,赵本山用他的才华和坚持,书写了一段传奇人生。1990年的《相亲》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名作,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见证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智慧和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