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肿瘤医院新研究:智能手环助力乳腺癌康复
复旦肿瘤医院新研究:智能手环助力乳腺癌康复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华米科技共同发表了一项关于智能可穿戴设备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身体成分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通过佩戴智能手环并结合饮食和运动指导,可以帮助乳腺癌术后患者控制体重、改善身体成分,从而降低疾病复发风险。这一创新方法将逐渐成为癌症康复管理的新潮流,不仅适用于乳腺癌,还可能推广到其他类型的癌症康复中。
研究背景与意义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人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表明,2020年,全球约有226万女性诊断为乳腺癌,占全世界肿瘤病例的四分之一,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每年约有68.5万人死于乳腺癌。
尽管是第一大癌,乳腺癌并非绝症,而是难防可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指出,乳腺癌直接发病因素包括初潮、绝经等女性自然状态,预防非常困难。因此,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关数据显示,由于没有及时进行筛查,约3%~10%的乳腺癌患者初诊时已处于晚期;而在早期患者中,有30%~40%会发展成为晚期。如此,从各层面来看,需要通过科普教育,进一步提高大众对于乳腺癌的认知程度,重视定期体检与自查。
另外,在实现早诊早治以外,还需要注意,乳腺癌也会面临着较高的复发风险。相关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率为30%~40%,且复发时通常伴有远处转移,患者预后更差。其中,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是最常见亚型,占所有乳腺癌的60%-70%。相对其他分型的乳腺癌患者来说,HR+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会持续更长时间,5年后的远期复发率约达到了50%。
如何降低复发风险,或将成为乳腺癌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的关键。
研究方法与结果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华米科技合作开展的这项研究,旨在探索智能手环在乳腺癌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团队招募了乳腺癌术后患者,为他们配备了华米智能手环,并提供了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
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智能手环监测患者的日常活动量、睡眠质量等生理参数,结合专业的营养建议和运动处方,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控制体重,改善身体成分。具体而言,患者的体脂率、肌肉量等指标均得到了显著优化,这对于降低乳腺癌复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手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智能手环作为一种便捷的可穿戴设备,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除了在乳腺癌康复中的应用外,智能手环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
例如,智能手环可以通过光电透射测量法监测心率变化,利用光敏传感器检测血液流动引起的透光率变化,从而计算心率。此外,智能手环还可以通过捕捉皮肤表面微弱的心电变化,分析心率数据。这些功能使得智能手环能够实时追踪静息、运动及睡眠状态下的心率,并设置异常提醒。
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智能手环可以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在糖尿病管理中,智能手环可以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结语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华米科技的这项研究,为智能手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通过智能手环监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理参数,结合专业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成分,降低复发风险。这一创新方法不仅适用于乳腺癌,还可能推广到其他类型的癌症康复中,为患者带来福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智能设备提供的监测数据虽然便捷,但其准确性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佩戴位置、环境光线)。因此,在需要精确医疗数据时,应以专业医疗器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