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附院研究证实:艾米替诺福韦治疗乙肝效果显著
中国科大附院研究证实:艾米替诺福韦治疗乙肝效果显著
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艾米替诺福韦(TMF)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这项研究不仅证实了TMF的临床价值,更为广大乙肝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艾米替诺福韦:新一代抗乙肝病毒药物
艾米替诺福韦(TMF)是一种新型的第二代替诺福韦,由中国自主研发,于2021年正式上市。它通过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阻止病毒复制,从而保护肝细胞。与第一代替诺福韦相比,TMF具有用药剂量更低、疗效相当且安全性更高的特点。
与TDF相比:疗效相当但安全性更优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线抗乙肝病毒药物。多项临床研究对比了TMF和TDF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令人鼓舞。
在一项针对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TMF和TDF单药治疗48周的效果。研究发现,两组在抗病毒治疗4周、12周、24周和48周后HBV DNA水平的下降幅度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具体来说,TMF组和TDF组治疗48周后的HBV DNA清除率分别为41.5%和40.0%,显示出相当的疗效。
然而,在安全性方面,TMF展现出明显优势。由于其独特的靶向肝细胞特性,TMF仅需TDF十分之一的剂量(25mg)即可达到相似疗效。这一特点使得TMF对肾功能的影响更小,特别适合肾功能不全或存在肾损伤风险的患者使用。
临床应用:更广泛的适用人群
TMF的临床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研究显示,对于恩替卡韦(ETV)或TDF单药治疗后出现低病毒血症的患者,换用TMF可以显著提高病毒学应答率。一项纳入73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换用TMF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分别有69.9%和74.0%的患者达到HBV DNA<20 IU/mL。
此外,TMF在联合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效果。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纳入了251例CHB初治患者,比较了不同核苷(酸)类似物(NAs)联合长效干扰素(Peg-IFN)的疗效。结果显示,TMF与其他NAs类药物在HBsAg清除率方面相当,为临床联合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选择。
未来展望:向“功能性治愈”迈进
尽管TMF等新型药物在乙肝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目前大多数患者仍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因此,实现“功能性治愈”成为乙肝治疗领域的最新目标。所谓“功能性治愈”,即通过治疗使血液中病毒量持续检测不到,无需药物治疗就能实现持久免疫学控制。
目前,一些创新药物如GSK的Bepirovirsen已进入三期临床研究,并获得中国药品审评中心(CDE)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证。这些药物的出现为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医院的这项研究,不仅验证了TMF在乙肝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更为推动乙肝治疗向“功能性治愈”目标迈进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更多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实现“没有乙肝的未来”这一目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