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古镇:打卡世界文化遗产广济桥
塘栖古镇:打卡世界文化遗产广济桥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古石桥,广济桥成为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位于杭州塘栖古镇的古桥,不仅见证了中国水运的辉煌历史,更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一座桥的前世今生
广济桥,又名通济桥,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据清光绪《唐栖志》记载:“通济长桥在唐栖镇,弘治二年建。”这座七孔石拱桥横跨京杭大运河,全长170米,桥面宽6.1米,桥堍宽10.5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广济桥的建造过程充满了艰辛。据史料记载,该桥在嘉靖庚寅(1530)年曾坍塌,里人吕一素捐资重建,至丁酉(1537)年才完工。此后,又经历了多次修缮,包括万历癸未(1583)、天启丁卯(1627)及清康熙乙巳(1655)等年份的修复。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是在康熙辛卯(1711)年,北堍再次坍塌,由吴山海会寺僧朱皈一与如意庵僧大生主持重建,于甲午(1714)年十月竣工。
文人墨客的赞美
广济桥的壮丽景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并留下诗篇。明代文人徐士俊在其《长桥月色》中写道:
武林东下是通津,水面长虹杂沓尘。
惟有夜深清景绝,微茫山色拥冰轮。
另一位文人朱麟则在《春桥晚眺》中描绘了桥上的壮丽景色:
长虹高跨实雄哉,我独披襟爽气回。
落里去霄深雨露,千家灯火近楼台。
题桥空有相如志,作赋惭无子建才。
明月满川乌鹊起,不胜摇落思堪哀。
古镇明珠
广济桥不仅是塘栖古镇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古镇的灵魂所在。它沟通了运河两岸,使得南北交通得以顺畅。站在桥上,可以欣赏到古镇全貌:白墙黛瓦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水巷交错,尽显江南水乡的柔美与灵动。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桥面上,河水泛起金色的波光,两岸的房屋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此时的广济桥,仿佛穿越了时空,将人们带回到那个车马慢、时光慢的年代。
最佳游览体验
游览广济桥,建议选择傍晚时分。此时,夕阳西下,整个古镇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景色美不胜收。站在桥上,远眺古镇全景,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
游览路线推荐:从游客服务中心出发,依次游览何思敬纪念馆、塘栖枇杷产业博览馆、石塘街、郭璞井等景点,最后到达广济桥。游览完古镇后,不妨在水北街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如粢毛肉圆、塘栖板鸭、烂糊鳝丝等,感受古镇的烟火气息。
文化传承
广济桥不仅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见证了塘栖古镇从一个小小渔村发展成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的辉煌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大运河的繁荣与变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广济桥不仅是塘栖古镇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传递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
如今的广济桥,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之桥。它静静地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等待着每一位到访者去聆听、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