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二战中罗斯福对美国犹太人的态度:个人因素,如何产生影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二战中罗斯福对美国犹太人的态度:个人因素,如何产生影响?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DIHRRS05567H9V.html

二战期间,美国罗斯福总统对欧洲犹太难民的态度和政策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将从罗斯福的个人因素和美国与德国的关系两个方面,深入分析美国在战争初期对欧洲犹太难民采取消极政策的原因。

罗斯福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在总统任期内,他不仅深受国内公众的支持和爱戴,也深受美国犹太人的称赞和拥护。罗斯福在任职总统期间,十分关心国内的犹太事务并任命多位犹太人担任美国政府的要职,他的智囊团中也有为数不少的犹太人。

罗斯福对犹太人的信任和友好,使他多次受到反对派的批评,他因使大量犹太人进入政府而经常遭到右派分子的攻击,攻击他的新政为“犹太人之政”。同时,这也增加了他在犹太人心中的地位,世界上大多数犹太人都对罗斯福充满敬重与称赞。

但是,客观而言,罗斯福在其任期内对欧洲犹太难民问题在态度和行动上是较为消极的。在罗斯福的前两个任期内,他对欧洲犹太人最始终如一的政策就是从不干涉美国国会1924年制定的移民限额体系。

在1944年之前,他把难民问题完全交给了保守势力和孤立主义势力占上风的国务院来处理,导致了美国在1944年之前一直奉行消极的难民政策,使那些亟待获得庇护的难民难以获得美国的入境许可。

罗斯福对待难民问题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的欧洲犹太难民政策和难民的命运,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美国的对外政策是由他做出决策的。

其实在1941年以前,不论从国际局势还是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来看,美国是有能力接纳大批的欧洲犹太难民的,罗斯福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争取使国会放宽移民限额体系以接纳更多的难民。

但是在当时,美国民众和国会都关心国内事务、反对插手欧洲事务反对放宽移民限额的情况下,罗斯福并未为欧洲犹太难民争取更多 的移民限额。直到1944年,罗斯福才下令成立战时难民委员会,开始对欧洲犹太难民进行积极救援。

罗斯福并非不关心欧洲犹太难民的命运,但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在政治上很懂得灵活变通。为实现一定政治目标,罗斯福有时像狮子般勇猛执着,有时又像狐狸般狡猾。因此,许多时候他都在难民问题上对国会作出了让步和妥协。

此外,罗斯福还十分重视民众的力量,对来自政界与群众的压力非常敏感,这使他在处理对外问题时总是小心谨慎,以使美国公众相信政府的对外政策同民众的主张和需求是一致的。

1938年,美国政府和国会内存在的反对派力量曾怀疑,罗斯福想把美国卷入欧洲冲突而想弹劾他。罗斯福知道允许更多的犹太难民进入美国会因遭到公众和国会的反对而使自己面临政治风险,为此他表示不会要求国会放宽移民法或大幅增加移民限额。

因此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在公众舆论与国会反对美国卷入欧洲战争的情况下,罗斯福总统只对纳粹德国迫害欧洲犹太人一事做出了一些象征性的谴责和呼吁,把国内问题置于优先地位而未对欧洲犹太难民进行有力的援助。

总的来说,罗斯福对于受纳粹政府迫害的欧洲犹太人是少有实际援助行动的,和美国的国家利益以及罗斯福自身的利益比较起来,欧洲犹太人的命运显然不够重要。罗斯福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他自身的利益出发,在难民政策上一直向国会采取着妥协的态度。

正如罗斯福的助理大卫·奈尔斯后来分析的那样:“罗斯福是个老练的政治家,他知道即使坚决支持犹太人也不会得到多少实际的报偿…当然,罗斯福对犹太人的态度绝不是不友好,他只不过不愿意特地去帮助他们。”

虽然罗斯福最终在1944年改变了对难民问题的消极态度,但为时已晚,他下令成立的战时难民委员会确实在拯救欧洲犹太难民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战时难民委员会所拯救的犹太难民和遭到屠杀的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美德关系对难民政策的制约

美国与德国的关系制约着美国的欧洲犹太难民政策。一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和资本家都明白美国的繁荣离不开对欧洲大陆的出口贸易、美国工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欧洲形势的稳定。

因此,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使德国成为抗衡、制约英法的力量,在一战后竭力反对国际社会过分削弱德国,并对德国进行了扶持。

于是,美国插手了德国的赔偿问题,出台了由美国主导的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的目的是复兴德国经济,计划开始实施后,为了帮助德国赔款、恢复德国的经济活力,大量的美国资本开始涌入德国。

据统计,从1925年到1929年德国的对外贷款中美国占了70%以上的比例,而对德贷款则占美国对外贷款总额的20%。道威斯计划改变了凡尔赛体系削弱德国的政策,使德国的经济得到了统一和恢复,美国也达到了保持欧洲局势稳定的目的。

到20世纪30年代,虽然国际形势跟一战结束后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美国对欧洲的出口额仍占美国商品出口总额一半左右。

欧洲依然是美国主要的投资地,即使到1940年,美国对欧洲的投资额依然高达20多亿美元,其中主要的投资对象是德国和意大利,欧洲和德国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同时,再加上此时德国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欧洲能否保持稳定。因此,德国在美国的欧洲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德关系居于美欧关系的核心地位。由于美国对欧洲犹太难民的政策属于美德关系的一部分,美德关系自然会制约到美国的欧洲犹太难民政策。

1933-1937年是美国对德国纳粹政权完全持不干预态度的时期,一些美国官员甚至认为希特勒是阻止德国再次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稳健势力而对希特勒怀有好感。

在这一时期内,许多与德国有着经济利害关系的美国集团希望从能德国获得更多的利益,而美国政府则希望德国广阔的市场能够缓解美国国内生产过剩的压力。因此,为保持与德国的友好关系,美国政府不愿轻易在犹太人问题上得罪德国。

对于德国迫害犹太人事件,美国政府一直保持着沉默,这和美国民间强烈反对纳粹迫犹形成了强烈对比。以赫尔为首的美国高层官员虽然认为德国政府不应该迫害犹太人,但美国政府不应该对此进行干预。

1938年之后,德国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欧洲局势也很快开始恶化。美国此时已经无法置身欧洲事务之外,1938-1941年间美国的对德政策由绥靖逐渐转向了遏制。但为了自身的利益和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争,美国仍一直与德国维持着外交关系。

虽然这一时期内美国民众对希特勒反犹的反应更为强烈,美国政府也对德国迫害犹太人多有谴责并主动召开国际会议寻求解决难民问题的办法,但为了维持美德关系,美国从未因为德国迫害欧洲犹太人而干涉德国或对德国实施制裁政策。

也正是由于英美等大国的纵容,希特勒在推行反犹政策时才会无所顾忌。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德成为了交战国,美德的敌国关系同样影响了美国的欧洲犹太难民政策。

在美国参战后,由于担心纳粹间谍进入美国,布雷肯里奇·朗和签证部门突然间收紧了入境条件,使大量申请入境者被拒之门外。

随后,国务院又规定所有的签证申请者。只要其父母、孩子、配偶或者兄弟姐妹中依然有人身在德国或者意大利,都要经过极其严格的 安全检查和测试才能获得签证。

美国这种针对敌国公民的极其严格的入境政策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前夕,1945年7月1日,美国的入境签证申请程序终于恢复到了战前的正常状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