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的神秘力量
催眠的神秘力量
催眠术,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汇,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它又如何在医疗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本文将为您揭示催眠术的真相,从科学角度解读其神奇效果。
揭开催眠术的面纱
催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陷入类似催眠的状态:听歌时情不自禁地哼唱,看电视看得入迷而忘记咀嚼口中的零食,上课时被窗外飞过的蝴蝶吸引而对老师的讲课充耳不闻……这些都是被催眠的一些例子,只不过此时催眠我们的是音乐、影视剧和蝴蝶而已。
催眠大师实施催眠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让被催眠者身体尽可能放松,然后通过声音、影像、物体等吸引其注意力。当被催眠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样物品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疲劳,注意力难以保持,开始分散。此时,催眠大师会引入另一刺激,比如用轻柔的声音与被催眠者交谈,使催眠大师的声音成为被催眠者唯一能感受到的外界刺激,从而吸引其注意力并忽略其他刺激,最终将催眠大师的指令当作自我意识发出的指令来执行。
从科学角度来看,催眠是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类似于“白日梦”。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意识更容易接受外界指示或暗示,从而做出一些在意识清醒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研究表明,想象力丰富、学历高、智商高的人相对来说更易被催眠。
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学家大卫·斯皮格尔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发现,催眠过程中大脑会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导致被催眠者的大脑扣带回皮层活跃程度下降。扣带回皮层负责分析和评估周围环境,帮助人们在各种事物中作出选择。催眠抑制了扣带回皮层的活力和作用,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和自我意识像被“麻醉”了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容易被催眠,那些扣带回皮层在更短时间内进入“麻醉状态”的人更易被催眠。
催眠的医疗奇迹
催眠术在医学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18世纪后期,德国医生弗朗茨·梅斯梅尔开创了现代催眠术的先河。他通过舒缓的音乐和夸张的舞蹈使病人进入催眠状态,从而“忘记”病痛,产生疾病痊愈的错觉。现代研究表明,催眠术确实能像麻醉剂一样起到镇痛效果。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和伦敦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对85项相关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催眠能显著减轻疼痛感。
梅斯梅尔用“磁气”治疗病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催眠镇痛法”。例如,在给摔伤膝盖的孩子涂抹药水时,父母会一边轻柔地吹拂伤口,一边哄慰孩子“不痛不痛了,擦了药就不痛了”,慢慢地孩子似乎真的不再感到疼痛了。因尿毒症而进行肾脏移植的中国推理小说作家鬼马星曾描述她的经历:移植手术刚完成时,因排斥反应她很不舒服,她就每天对新肾脏说“你是我的,你本来就是我的”,两三个星期后,她的排斥反应就不再发作了。
除了镇痛,许多医生还在各类疾病治疗中尝试“催眠”病人,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斯皮格尔曾给一位各种药物都没生效的哮喘患者进行催眠治疗。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后,他告诉她,“现在你的呼吸很顺畅,你的睡眠很安稳,你做了一个美梦”,不到五分钟,病人的哮喘就停止了,她躺在床上,真的睡了一个好觉。许多饱受焦虑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经过催眠治疗后,他们的症状都得到了减轻。
现代医学中医生会用VR设备催眠患者。
然而,作为治疗手段,催眠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显示,“易催眠者”在人群中只占15%,而“难催眠者”则占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催眠治疗在不同人身上效果差异很大。此外,催眠是在“支配”一个人的思想乃至身体,催眠者的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平也决定着催眠疗法的治疗效果和被接受程度。因此,只有在证明其安全有效后,催眠才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