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22个申遗点揭秘: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泉州22个申遗点揭秘: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2021年7月25日,泉州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之名,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这份荣誉背后,是22处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迹遗址,它们见证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历史,诉说着这座城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
九日山祈风石刻:海丝航标的见证者
在泉州南安市丰州镇的九日山上,75方摩崖石刻静静地诉说着千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故事。其中,13方宋代祈风石刻尤为珍贵,它们记载了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到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期间,泉州官员为航海船只举行祈风典礼的情形。
这些石刻不仅反映了当时海船依靠季风从事海外贸易的历史事实,更展现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繁华景象。在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的石刻中,明确记载了每年夏四月和冬十月“舶司岁两祈风”的事实,说明祈风典礼一年举行两次,以确保航船能够顺利驶入或驶出泉州港。
开元寺东西塔:宋元建筑艺术的巅峰
走进泉州西街,两座巍峨的石塔映入眼帘,这便是开元寺内的东西双石塔,它们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塔,也是泉州的地标性建筑。东塔名为镇国塔,高48.27米,重约10370吨;西塔名为仁寿塔,高45.06米,重约9140吨。这两座石塔始建于南宋时期,历时数十年建成,至今已屹立700多年。
东西双塔的建筑工艺令人惊叹。它们采用仿木楼阁式结构,充分融合了石头和木结构体系的优势。塔身的石雕艺术更是印度宗教文化和中国文化、传统技艺交流融合的结晶。东西双塔以其科学的设计、精妙的技艺及精湛的石刻,代表了宋元时期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石构建筑的最高水平。
洛阳桥:海内第一桥的工程智慧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句,道出了泉州洛阳桥的千年沧桑。这座被誉为“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也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处,建成于宋嘉祐四年十二月(1059年)。桥长834米,宽7米,有46座船形桥墩。在江海交汇之处建桥,必须要有坚实牢靠的墩台基础。洛阳桥建造时桥工因势利导、就地制宜,在江底沿着桥梁的中线抛置石块,并向两侧展开一定宽度,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接着在矮石堤上建造桥墩,这就是现代的“筏形基础”桥基。
横跨江底的石堤中间有着很多缝隙并不牢固,在海浪的冲击下,石块很容易被海水冲散,从而导致石堤发生坍塌。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工匠提出了“种蛎固基”法,就是在石堤附近的海面上散置牡蛎。"牡蛎吸附在岩礁上,与依托物体紧密黏附在一起,并且牡蛎繁殖能力非常强,而且无孔不入,可以把分散的石块胶结成一体。牡蛎形成填补石块缝隙的黏合剂,能够经受住海浪的冲击,从而使整条石堤达到相当坚固的程度。"
桥面的条石最长可达11米,重达10余吨。宋朝时,泉州所建桥梁多数为梁架式石桥,石构建筑虽然坚固耐用,但质地沉重,给施工带来一定难度。“这么重的条石,在古代没有起重机、吊机等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架设到桥基上的呢?古人自有智慧。”
作为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洛阳桥与安平桥、顺济桥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交通保障。
海丝明珠,文化交融的见证
泉州的22个申遗点,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它们不仅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见证,更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从九日山的祈风石刻到开元寺的东西塔,再到洛阳桥的工程智慧,这些文化遗产展现了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历史,也体现了泉州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
今天,泉州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续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继续见证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繁荣发展,向世界讲述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