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文人如何用“拜年帖”给师长拜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文人如何用“拜年帖”给师长拜年?

引用
人民网
12
来源
1.
http://ent.people.com.cn/n1/2025/0129/c1012-40410585.html
2.
https://www.gjrwls.com/jinghua/20240206/939564068270768128.html
3.
https://china.chinadaily.com.cn/a/202402/10/WS65c7184ca31026469ab18165.html
4.
https://ish.xinmin.cn/xnjx/2024/02/10/32584033.html
5.
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20240314/d5094ca144814999986c5cf3e8fe5f14/c.html
6.
http://www.arthuajia.com/news/show.php?itemid=1478
7.
https://www.acabridge.cn/hr/xueshu/202501/t20250127_2653743.shtml
8.
https://li.httpcn.com/info/html/2024531/ILTBILUYMERN.shtml
9.
https://m.ibaotu.com/tupian/chunjiezhufuniansu.html
10.
https://pod.link/1183662640/episode/15f9ce1c99ffff2cfb48728c6acf12b4
11.
https://www.goodreads.com/questions/4626159-56109651-n
12.
https://hk.ulifestyle.com.hk/topic/detail/20053406/%E6%96%B0%E5%B9%B4%E8%B3%80%E8%A9%9E-%E8%BE%B2%E6%9B%86%E6%96%B0%E5%B9%B4%E5%9B%9B%E5%AD%97%E5%85%AB%E5%AD%97%E6%96%B0%E5%B9%B4%E7%A5%9D%E7%A6%8F%E8%AA%9E-%E6%98%A5%E8%81%AF%E5%B0%8D%E5%8F%A5%E5%90%89%E7%A5%A5%E8%A9%B1%E5%A4%A7%E5%85%A8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文人们在春节期间会使用一种特殊的“拜年帖”来向师长表达新春祝福。这种帖子类似于今天的贺卡,是当时社会上层人士交往的重要工具。通过这种方式,文人们既表达了对长辈的敬意,又避免了繁琐的人际往来。

01

拜年帖的历史渊源

拜年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最初,它是官吏和士大夫阶层用于社会交往的名帖,以竹木为材质,上面刻有姓名、官职等身份信息。由于材质以木为主,所以称为“名刺”。一些地位高、社交广、影响大的官吏,收到的名刺较多,他们往往在门外设一个箱盒来接收,又称为“接福”。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与推广,纸质名帖逐渐盛行。这些名帖多用于社会交游,利于相互交往与社会合作。宋时,每逢春节,文人雅士便以书法、绘画方式,将贺年的话语书写在名帖上,兼有拜会与问候新年的意思,形成贺年帖。明清两代,新年互送贺年帖,已成为官吏和士大夫阶层的过年习俗。

02

古代文人如何使用拜年帖

古代文人在春节期间使用拜年帖,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表达对师长的敬意和新春祝福;二是由于社交面广,不能一一登门道贺,所以以名刺、名帖代之。

拜年帖的使用方式颇为讲究。拜年者通常会托人“跑腿”,“疾呼接帖,投一名刺,匆匆驰去,多不晤主人”(《燕京杂记》)。主人则会在门口“粘红纸袋于门以接帖”(《清嘉录》),方便接收拜年帖。这种做法既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礼仪风范,又不失为一种高效便捷的社交方式。

03

拜年帖上的独特祝福语

古代文人在拜年帖上书写的祝福语,往往独具匠心,展现了他们的文学才华和对师长的敬意。例如,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拜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首诗既体现了拜年帖的使用场景,又表达了文徵明对这种社交方式的独特见解。

再如,宋代词人冯延巳的《长命女·春日宴》中写道:“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这首词以清新明丽的语言,表达了对师长的深切祝福,堪称古代拜年帖祝福语的典范。

04

与现代拜年的对比

与现代人给老师拜年的方式相比,古代拜年帖更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现代人虽然可以通过短信、微信等便捷方式拜年,但往往缺乏诚意和个性,容易流于形式。而古代拜年帖则不同,它不仅是一种社交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礼仪风范和文学才华。

05

结语

虽然拜年帖这种传统习俗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却值得我们传承。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不妨重新审视这种古老的拜年方式,从中汲取文化精髓,让我们的节日祝福更有温度、更有深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