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从“濒危”到“出圈”的文化传承之路
潮汕英歌舞:从“濒危”到“出圈”的文化传承之路
2024年春节期间,一段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视频在网络上爆火。视频中,一群身着古装、画着脸谱的舞者手持短棒,伴随着激昂的鼓点,跳着刚劲有力的舞蹈。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迅速吸引了数百万网友的关注,也让“英歌舞”这个名词一夜之间成为了热搜常客。
英歌舞,这种集戏剧、舞蹈和武术于一体的汉族传统广场舞蹈,以其刚劲有力的动作和浓厚的民俗特色闻名。它主要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中进行表演,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英歌舞主要流行于广东汕头、揭阳、潮州等地,其表演内容常常由《水浒传》等文学名著改编而来,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英歌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素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美誉。
传承现状:从“濒危”到“出圈”
在2024年春节之前,英歌舞还面临着传承困境。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记载,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传承人老化等原因,普宁英歌队伍曾一度青黄不接,逐渐萎缩,甚至出现濒危状况。
然而,情况在2024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普宁一支英歌队的新年演出夜训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舞蹈,以“中华战舞”之姿,突然闯进了人们的视野。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汕头共接待游客超507万人次,同比增长43.4%;旅游收入43.7亿元,增长133.03%。其中,英歌舞表演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种转变背后,是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政府部门积极支持,推出多项扶持政策,包括资金支持、场地提供等。同时,各地纷纷开展“非遗进校园”项目,培养年轻传承人。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英歌舞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了解和学习这项传统艺术。
创新探索:古老艺术的现代演绎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英歌舞也在不断创新求变。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在教育传承方面的突破。在普宁市,一些英歌队已经开始招收女学员,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同时,低龄化培养也成为新趋势。5岁女孩庄恩琪在英歌舞表演中的精彩表现,不仅在网络上走红,也展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跨界合作为英歌舞注入了新的活力。音乐、美术、舞蹈、武术等多模态创新,360度“无死角”表现英歌舞的魅力。例如,腾格尔演唱的潮语摇滚《一身正气》,拉开了英歌舞全网火爆的序幕。由南方日报、南方+制作推出的MV《潮魂英歌》全网总阅读量超5000万,斩获首届“大湾区之光”青(少)年短视频大赛最佳制作作品奖项。
国际交流也为英歌舞开辟了新舞台。2024年2月,普宁南山英歌队在英国伦敦表演,短短6分钟的英歌表演《英歌雄风》吸引了多达70万人现场围观。在泰国,英歌舞已经成为在泰华人与其他族群友谊的纽带。
未来展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英歌舞的成功“出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只能“摆在橱窗”,而是可以通过创新焕发新的生机。正如专家所言,非遗不能局限在“摆在橱窗”,更需要“观众吆喝”,背后的深厚文化价值才能被更多地挖掘。
然而,英歌舞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如何应对市场暴增的需求?如何解决经费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尽管如此,英歌舞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在政府、传承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这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潮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我们有理由相信,英歌舞这门古老的艺术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