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寺:福州鼓山的文化瑰宝
涌泉寺:福州鼓山的文化瑰宝
福州鼓山涌泉寺,这座被誉为“闽刹之冠”的千年古刹,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众前来朝圣。作为福建省内最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之一,涌泉寺不仅见证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更承载着两岸同胞的深厚情谊。
千年古刹的历史沿革
涌泉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据记载,这里原是一处深潭,内有毒龙为害居民。唐建中四年(783年),灵峤法师应邀前来制伏毒龙,并在潭畔诵华严经,龙遂离去。当地居民感念法师之德,便在潭址建寺,迎请法师住锡,皇帝敕赐“华严”匾额,称为华严寺。
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直到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重建新寺,命名为“国师馆”。915年,又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涌泉禅院正式改称涌泉寺,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独特的建筑布局与文化瑰宝
涌泉寺依山而建,形成了“寺藏山深处,山隐古寺中”的独特建筑格局。寺院占地约1.7公顷,25座大小殿堂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
大雄宝殿雄伟壮观,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三世佛,两旁是十八罗汉,法相庄严。大殿后侧的“三圣像”重约1.15吨,是寺内的重要文物。殿内的桑丝木供桌也历经多次火劫而完好无损,被誉为镇寺之宝。大雄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
圆通宝殿则以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而闻名。此外,寺内还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如千年铁树、鸡丝木供桌和血经书等“镇寺三宝”。
两岸佛教文化的桥梁
涌泉寺不仅是福建佛教的重要道场,更是两岸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明清时期,大批闽人入台,将佛教传入台湾。福州鼓山涌泉寺对台湾佛教的影响深远,许多台湾僧人选择来鼓山求戒参学,也有许多鼓山高僧赴台驻锡传法。
寺内保存了许多见证两岸佛教渊源的文物。例如,大雄宝殿内有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台湾信众敬献的两副楹联,天王殿内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台湾新竹花翎侯建道拱辰郑树南敬献的楹联,山门亭石柱上镌有1913年台湾信女林朝姑敬献的楹联。
改革开放以来,涌泉寺以法缘为纽带,积极开展与推动对台佛教文化交流,举办过多种形式的大型闽台佛教交流活动。20世纪80年代至今,两岸佛教交流向深层次发展,鼓山与台湾传法寺院互动频繁。
游览攻略
涌泉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山腰,距市中心约2.5公里。游客可以选择乘坐缆车上山,然后步行至涌泉寺,再乘坐接驳车前往般若苑。建议在5点10分左右乘坐下山缆车,可以欣赏到最美的日落景色。成人票价为40元,儿童票价为20元。
涌泉寺不仅是鼓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福州鼓山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信众前来朝圣。无论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