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非遗文化传承的活态见证
彝族年:非遗文化传承的活态见证
彝族年,这个被誉为“彝族春节”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彝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对丰收的祈愿和对生活的热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历史悠久的节日传统
彝族年,彝语称“库史”,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它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彝族聚居区。关于彝族年的起源,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关于俄布科散的故事:这位孝顺的彝族青年为了使母亲露出笑容,每年秋收后都会宰鸡杀羊,敬奉祖灵,邀请亲朋好友聚会,最终这个习俗演变成了彝族年。
丰富的民俗活动
彝族年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从迎祖仪式到文化娱乐,从饮食习俗到祭祀活动,无不体现着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迎祖仪式:连接古今的纽带
在正式过年前,彝族人会举行“九龙几”(也称“觉龙几”)仪式,由男性家长主持,全家参与,通过献祭品、念诵祭辞等方式迎接祖先回家过年。这个仪式体现了彝族人对祖先的深深敬仰。
杀年猪:丰收的象征
杀年猪是彝族年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村寨里的男子会从最年长或辈分最大的家里开始捉杀,若村寨里有“毕摩”(彝族祭司)和“苏尼”(彝族巫师),要先从他们家开始。捉杀猪前,各户在院坝燃放烟火,意在熏走邪魔鬼怪,并告诉祖先过年了。然后主人斟两杯酒献祭祖灵,再捉杀猪。猪头须向东方,剖猪有严格的顺序和禁忌。
文化娱乐:欢乐的盛宴
年节期间,小伙子身穿黑色斜襟上衣,头包帕布,结英雄结,右耳戴黄色或红色耳珠。姑娘们穿大襟上衣,多褶长裙,衣边镶多层色布,包头或头顶的方帕。大家聚集一起,伴随着口琴、月琴、胡琴和芦笙的音调歌舞,荡秋千,转“磨儿秋” (在地上立一根直径约五十厘米高约一米的柱,顶端小一点。然后取一条同木柱一样大,长约六米的横杆,中间凿一个圆洞,并把横杆安在木柱顶端上。横杆顶端各坐一人或二人落地的一方,用脚蹬地,借蹬力使横杆旋转。人借蹬地时弹起的一瞬间,做卷身、翻滚、骑杆等动作,“蹲斗”(彝语叫“瓦布吉则”),意思是雄鸡斗架。参加比赛的人只能蹲着,两只手掌合拢于胸前,似雄鸡昂头状,两人用力打撞,谁的手臂先着地,谁输)。同时,还在村寨平坦的坡上举行赛马、射箭、角力等活动。方圆数十里的彝族人民扶老携幼赶来观看。
饮食习俗:舌尖上的彝族年
彝族年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主要食物包括坨坨肉、年粑、苦荞馍等。在饮食过程中,有许多传统习俗和禁忌,如过年、过节和法事活动中,首先都得用烧肉祭神灵。烧肉禁忌被狗、猫、鸡接触,如被这些动物玷污,烧肉会充满污气,神灵不但不会接纳,反而会降祸于人。 过年过节的日子里忌讳说“杀”,一般的习惯都会说“烧鸡”、“抓猪”,以避灾祸。 过年过节宰杀的猪羊,如无胆汁、脾为畸形色变都为不吉。遇到这种情况,都不能用此牲祭祖灵,只有另杀猪羊,或以一只大红阉鸡代之,以避灾祸。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1年,彝族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彝族年不仅是彝族远古文明和祖先崇拜的活态见证,更是一个集饮食、服饰、歌舞、农耕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节日。它所蕴含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平安、敬老爱幼、欢乐祥和的思想理念,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近年来,彝族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2019年,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彝族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3年,该保护单位通过国家级评估,标志着彝族年的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各地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百里杜鹃鹏程管理区的“2019·彝族年”活动、喜德县的迎彝族年群众文化活动等,进一步推动了彝族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彝族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它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传承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