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打造韧性城市,筑牢安全底线
青岛:打造韧性城市,筑牢安全底线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韧性城市,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概念,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青岛,这座被誉为“东方瑞士”的海滨城市,正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一个更加安全、智慧、高效的韧性城市。
什么是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具体来说,当灾害发生时,韧性城市能够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韧性城市的建设,不仅关乎城市安全,更是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青岛的韧性城市建设实践
近年来,青岛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城市“数智化”平台等软硬件建设,青岛正在全面筑牢城市安全底线。
硬件建设:打造城市安全的“铠甲”
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青岛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截至目前,青岛已建成各类管廊达198公里,入廊管线总长度超2000公里。这些管廊不仅解决了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等问题,更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自2016年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青岛逐步从“区域性试点示范”向“系统性全域建设”迈进。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已达306平方公里,极大提升了城市在面对暴雨洪涝灾害时的韧性。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截至2024年,青岛累计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00余个,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提升了社区综合减灾能力。
智慧管理:让城市运行更高效
在软件建设方面,青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不断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涵盖了城市运行、行业监管、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建设了41个特色场景。平台上线运行以来,日均流转处置城市运行管理服务问题2万余件,处置率保持在99%以上,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城市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
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城市风险监测、动态感知、风险研判、预警处置体系。截至去年底,平台已接入感知设备16675台,覆盖监测场景53个,发布报警预警8778起,实现了对城市风险的超前感知。
创新驱动:打造智慧城市的“大脑”
青岛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作为全国首批16个新城建试点城市之一,青岛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CIM基础平台:青岛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已正式投用,汇聚各类数据超2亿条,接入各类BIM模型建筑面积超800万平方米。平台不仅能实现多维查询和统计分析,还支持从建筑单体到城市级别的模拟仿真,为城市规划、绿色建筑、智慧社区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在综合管廊智慧化监管、海绵城市监测评估、桥梁监测等方面,青岛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数万枚传感器和摄像头遍布全市综合管廊各个角落,对管廊内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含量以及廊体的沉降、位移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保障综合管廊安全运行。
数字家庭建设:城阳沟角社区作为山东省首个数字家庭建设先行示范区,为居民提供了智能化的生活体验。社区居民家中配备了燃气、烟雾、水浸传感器以及智能窗帘、人体红外PIP等多种智能家居设备,不仅提升了生活便利性,也为老年人提供了24小时的健康监测和安全保障。
未来展望:持续提升城市韧性
青岛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打造韧性城市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优化的长期过程。未来,青岛将继续在硬件建设和智慧管理两个维度发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硬件方面,青岛将结合城市更新和新区建设,持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和适应性。同时,将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时的韧性。
在智慧管理方面,青岛将依托CIM基础平台,持续深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和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功能,实现更精准的风险预警和更高效的应急响应。此外,青岛还将继续推进数字家庭和智慧社区建设,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生活。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青岛正在以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的创新力量参与其中,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安全、智慧、宜居的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