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动学前教育经费合理配置,保障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推动学前教育经费合理配置,保障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进一步健全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各地建立完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合理比例。这一表态释放出重要信号:在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如何优化经费配置,成为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据统计,2023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1.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8%。然而,与快速发展的普及率相比,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从总量来看,2023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为0.43%,虽然较2010年的0.18%有显著提升,但与OECD国家0.6%的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从财政性投入来看,2021年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学前教育总经费比例为54.2%,远低于OECD国家86%的平均水平。生均学前教育经费的差距更为明显:2023年我国生均学前教育经费支出为2305美元,仅为OECD国家平均值10025美元的约四分之一。
经费配置面临的挑战
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2023年我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总数超过307万人,生师比降至13.32∶1,达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师学历水平仍待提升,与OECD国家中多数国家95%以上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相比,我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亟待提高。
此外,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虽然城市地区已基本实现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但部分农村地区仍面临入园难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学前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也制约了整体普及程度的提升。
国际经验与启示
国际经验表明,要实现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OECD国家普遍将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维持在0.6%左右,同时通过财政性投入确保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例如,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不仅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充足,而且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高,为高质量学前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挑战,教育部提出将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具体措施包括:推动各地依法建立完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制定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以及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望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经费保障。
同时,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强调,将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这表明,未来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结语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正处于从“普及”向“优质”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部此次表态,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更为未来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在政策的引领下,我国学前教育能够早日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