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遇上春晚: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
非遗遇上春晚: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
除夕之夜,2025年央视春晚如期而至,这场文化盛宴不仅汇聚了歌舞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其中,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据统计,晚会开播后央视综合频道收视率直接拉到27,10分钟后收视破30,收视一路狂飙,峰值超过39,平均收视高达33。
非遗元素闪耀春晚舞台
石溪板凳龙:百年技艺展新颜
在春晚重庆分会场的表演中,石溪板凳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喝彩。这项起源于清朝末年的非遗项目,最早由重庆南川区石溪镇的村民们在农耕时节创造。艺人们就地取材,用板凳和稻草编织成龙身,经过代代传承,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石溪板凳龙的精髓在于其多样化的舞法。表演中,单人龙、双人龙、三人龙穿梭其间,演员们身着红黄相间的演出服,手持嵌有龙形的板凳,在舞宝人的带领下,随着音乐节奏变换队形。栩栩如生的板凳龙随空而舞,姿态各异,引得现场观众掌声雷动。
铜梁龙舞:千年文化展新姿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在春晚重庆分会场的表演中大放异彩。铜梁龙舞历史悠久,源于唐代,兴于明清,以其多样的龙舞形式,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此次春晚表演,铜梁区派出了以国家舞龙队为核心的阵容,170余名队员携十条风格迥异的龙具参演。金灿灿的大蠕龙盘旋腾跃,竞技龙、水龙、荷花龙、火龙轮番登场。舞龙队员们动作灵活,或盘旋、或跳跃,将铜梁龙舞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表演在道具创新方面有诸多突破。参演的龙具由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龙灯手工彩扎工艺大师周合平精心制作。他巧妙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采用反光防水材料和白色灯光设计,结合央视春晚场景,让龙在夜晚舞动时宛如游弋水中,舞台效果清新惊艳。
川江号子:巴渝文化唱响全国
川江号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实景歌会中得到传承和展示,并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包括春晚。从2012年公演至今,《印象武隆》已累计演出3468场次,观众超过400万人次,并多次登上央视舞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的载体,《印象武隆》更是惊艳亮相龙年央视春晚,杨兴勇带来了《印象武隆》中的节目之一《太阳出来喜洋洋》民歌,凭借惊艳的嗓音、欢快的旋律,伴着熟悉的歌词,向全国人民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民族文化,获得党建头条、重庆日报、华龙网、重庆电视台等媒体纷纷争相报道。
川剧变脸:巴蜀绝技惊艳亮相
在春晚的功夫微电影《争春》中,川剧变脸作为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近年来,川剧变脸频频走上国际舞台,成为备受海外观众喜爱的川剧绝活之一,让世界看到四川非遗的魅力。
非遗元素融入春晚的意义
非遗元素的融入,不仅为春晚增添了文化内涵,也让更多观众了解和欣赏到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舞台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非遗元素得以以全新的方式呈现,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
同时,春晚的平台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电视直播和网络传播,非遗艺术得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种创新性的传承方式,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展望未来:非遗与现代舞台艺术的融合
2025年春晚的成功实践表明,非遗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的融合是可行且富有成效的。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非遗项目以创新的方式融入各类文艺演出,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春晚这样的大型文化平台,非遗元素不仅得到了展示和传承,更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不仅丰富了春晚的节目内容,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让我们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非遗元素在春晚舞台上绽放光彩,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和感动。